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3日 -
: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職場平等”的口號才會聽起來動人。
比如年齡問題,像籠罩在互聯網行業人身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這些社畜們比美容院裏的常客們還擔心歲月催人老。
“35歲的互聯網人跳槽是不是就找不到工作了?” 脈脈上這樣的問題一出,總是能引來各種訴苦叫屈的跟帖一大堆。附著於“年齡”歧視性標簽曆久彌新,並以另一種方式呈現了出來。在論資排輩的國企,年齡=資曆=有地位,而在一些互聯網企業,年齡=老化=負擔。
除了年齡,職場人讓人恐慌的事情還不少,男女老少,總有一款標簽適合你。
脈脈數據研究院的《中國職場人自信度調研2020》顯示,對於各類職場歧視,男性職場人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學曆、年齡與婚育狀態歧視問題,而女性認為最需要解決的是學曆、婚育狀態與年齡。
學曆歧視的鍋,學曆不背
“學曆歧視”成為亟待改善的榜首,意料之中,也意料之外。
學曆歧視的問題已經談過多次,招聘人才有學曆要求無可厚非,但濫用學曆要求來劃分人才,則會造成不公平。
凡事都會有標准,求職面試,如同考試一樣,一樣都會分出個高低。雇主從崗位的需要出發設置條件,你情我願,雙向選擇,這是市場經濟,不應該叫做歧視。
如果涉及歧視,那一定是基於某種不正確觀念,而非崗位實際要求所設置的條件。比如,招一位營銷策劃人員,卻要求身高不能低於170cm,理由是老板不喜歡比自己矮的,那就是典型的歧視了。
所以,招人對學曆有要求,肯定算不上學曆歧視。只有當這種要求並非基於工作崗位需要,而是基於某種對學曆的刻板偏見時,才會是歧視。
很多人覺得職場裏的學曆歧視是個大問題,無非還是在拷問“學曆是否等於能力”。
學校教育與職場需求的脫節,使得這個話題有了大量的討論空間。“一考定終生”實在是一個太殘酷的遊戲。在一個機會多元、發展多元的社會,人才的標准的確不應該如此單一。
如果對知識的渴求異化成為了單純的學曆爭奪戰,在這樣一場“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競爭中,輸家不僅僅是那些沒有拿到學曆的人,還有一些成功拿到學曆,人生路卻越走越窄的人。
《中國青年報》曾報道了“小鎮做題家”們的故事。出身村鎮的寒門弟子,通過題海戰術刻苦努力考上了一流大學,卻發現在離開學校後,人生卻並未如意,陷入不上得下不得的苦悶中。更有人把窮看成人生的原罪,把格格不入的邊緣感,完全歸咎原生家庭,甚至陷入抑鬱,與父母斷絕關系。
教育,其實是彌補出身不平等的重要力量。但教育對於不平等的彌補,並不僅僅是“學曆敲門磚”帶來一次性機遇,更重要的是彌補知識、技能、眼界等的差距。人生而面臨不平等,但很多事情並非無法改變,教育應該是一種改變的力量。
因此,當我們談論學曆歧視時,應該看到許多人被學曆限制的人生,思考教育該如何變革,給更多人真正全面提升自我,獲得發展的機會。
婚育歧視,為圖“省事”
至於婚育狀態歧視,有時候也的確是讓人啼笑皆非,常常只因為“怕麻煩”。
拒絕單身女性因為他們要結婚生育,拒絕已生一胎女性因為他們很可能要生二胎,拒絕二胎女性,因為他們小孩太多精力分散。
看到“女人”二字,就把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幕幕替她想清楚了的HR,是不是跟碰見偶像就把“小孩名字都想好了”的粉絲們異曲同工。
調研結果顯示,男性也認為婚育狀態歧視問題需要改變,看來這是一個影響到了全社會幸福感的問題。
每一種標簽都不是無緣無故形成的,往往是對某一現象的總結。但歸因正確了,才能叫發現規律,歸因錯誤了,就是偏見了。
基於片面的現象,得出片面的結論,並且為了逃避思考,逃避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所需的腦力心力,而把片面的結論變成標簽,應用在某一大類人身上,這就是歧視了。
所以說,歧視有時並非因為惡毒,而是因為懶惰和無知。
職場平等事關機遇與公平
為什麼我們要追求職場平等?
答案其實挺簡單,結果無法平等,但“過程的平等”事關 “公平”。
工作的結果肯定無法“平等”,績效有高低,工資有多寡,但“過程的平等”則是很多一路打拼的職場人所期待的。
所謂“過程平等”,即強調公平的競爭規則,機遇平等。
讓真正有能力、付出努力的人能夠贏在終點線,而不是輸在起跑線,這就是職場平等。
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曾這樣詮釋職場平等:共享機遇讓機會平等;共享資源,讓成長平等;消除隱形的職場不公,打破壁壘,讓流動帶來平等。
當我們破除藩籬,把一個個的小圈子打開,融匯成更大的圈子的時候,我們的職場之路會越來越平坦。每個人,也將平等地獲得更多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