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子女?可以向歷史上的這幾位父親學習一下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18日 -
:       
 

要激發孩子的興趣

想要讓孩子在一個領域有所專長,激發孩子的興趣非常重要。孩子的每一個舉動其實都蘊藏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興趣。面對孩子一些古怪的想法和行為,父母不應當打擊,而是應該進行正面的引導和鼓勵。

說一個閻毗和閻立本父子的故事,就可以證明這個問題。

閻毗
是隋朝時期的一位著名的畫家、雕刻家。他的兩個兒子閻立德
閻立本
,也都是唐朝初年著名的畫家和建築藝術家。尤其是閻立本,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閻立本小的時候很喜歡畫畫,但是由於性格內向,身材矮小,經常受到同齡人的欺負。有一次,閻立本被玩伴們欺負了,心裏的怨氣沒處發泄,就躲在屋子裏把玩伴們欺負他時的樣子畫在了紙上。他很有畫畫的天賦,把玩伴們都描繪成了張牙舞爪,面容可憎的模樣。

可是,這張畫卻不小心被他的父親閻毗看到了。閻立本以為父親會批評他醜化玩伴的行為,支支吾吾不敢說話。誰料閻毗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認為他對人物的刻畫十分的精妙,把他大大的表揚了一番。這樣一來,就激發了閻立本心中的描繪人物肖像的興趣,從此以後,閻立本跟著父親閻毗專心學習繪畫,一步步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大畫家。因為畫工精妙,閻立本甚至還成為了唐朝的宰相。

閻立本尤其擅長人物肖像的繪畫,他曾經創作過《淩煙閣功臣圖》、《曆代帝王圖》、《步輦圖》等傳世名畫,每一個人物的形象和表情都被他刻畫的活靈活現。而這一切的成就,都和他父親閻毗的鼓勵和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我們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們的一些古怪的舉動,選擇了一棒子打死的態度。殊不知,這其實是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興趣,最終讓孩子變成了只知道學習的應試機器。

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想要孩子有所成就,就要以身作則的成為孩子的榜樣。
這一點在北宋文學家蘇洵
教育孩子的事跡上就可見一斑。他的兩個兒子蘇軾
蘇轍
小時候非常的貪玩,不喜歡讀書,對此蘇洵並不是打罵和批評,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對其進行言傳身教的引導。

每當蘇軾和蘇轍貪玩的時候,蘇洵就默默的拿起一本書來,坐在旁邊靜靜的閱讀,不管兄弟倆怎麼打鬧,蘇洵都是聚精會神,不為所動。但當這兩兄弟圍攏過來時,蘇洵就連忙把書藏起來,不讓他們看。久而久之,蘇軾和蘇轍發現了父親這個奇怪的行為,認為父親肯定是在瞞著他們讀一本很有趣的書,於是便趁著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的把這本書翻出來閱讀。就這樣,蘇軾和蘇轍在閱讀中發現了樂趣,把讀書當成了一種割舍不掉的人生習慣。蘇洵、蘇軾、蘇轍三父子一同讀書,一同學習,最終都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

北宋的嘉佑元年,20多歲的蘇軾和蘇轍進京赴考,並且雙雙進士及第,轟動了當時的北宋文壇。父子三人還一同入選了"唐宋八大家",成為了彪炳史冊的文壇領袖,而這所有的光環,都是源於蘇洵以身作則教育兒子的方式和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一生,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現在很多父母一邊刷著手機,一邊還責備孩子不認真學習,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誤行為。

要教會孩子吃苦的精神

說起對孩子的吃苦教育,就不得不提一提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
王獻之
父子。

王羲之小時候跟隨他的姨母衛夫人學習書法。衛夫人反複的告誡王羲之,想要在書法上有所成就,就必須舍得吃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王羲之天天刻苦的練習寫字,寫完就在家中的池子裏洗筆,最後把整個池子的水都洗成了墨汁的顏色。他在走路的時候腦子裏也全想的是書法,一邊走一邊用手指在衣服上劃寫,由於用力太猛,久而久之竟然把衣服給磨出了一道口子。

王羲之通過刻苦的練習,成為了天下聞名的大書法家。後來,他的兒子王獻之也要學習書法,王羲之首先准備了18口大缸,裏面裝滿了清水。他告訴王獻之,想要練成一手好字,就必須用毛筆染黑這18缸清水。王獻之一開始還以為練字是一種很輕松很好玩的事情,但一看到這18缸水,頓時感受到了其中的艱辛。在父親的不斷激勵下,王獻之也刻苦的練字,最終真的將18缸清水全都染成了墨色,並且也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

在東晉時期,王家是權傾朝野的世族門閥。王羲之本來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安逸的享受一生的榮華富貴。但是他卻廢寢忘食的練習書法,並把這種精神灌輸給了自己的兒子們。也正因如此,王羲之和王獻之才可以青史留名,並且留下了"二王書法冠絕天下"的美譽。

為孩子鋪路,但千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有很多家長喜歡為孩子鋪設好未來的人生軌跡,要求孩子必須按照既定的路線去發展。但事實上,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同樣重要。

班彪
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他一生都在潛心於史學研究,並且收集了很多西漢的歷史資料。班彪的兒子班固
借鑒了父親收集的史料,進行了編繪和修訂,最終著成了《漢書》。後來,班彪的女兒班昭
又對《漢書》進行了續補。最終,班固和班昭因為《漢書》的成就,也都成為了青史留名的歷史學家。可以說,班固和班昭的成就,其實都是遵循了班彪為他們鋪設好的人生軌跡。

可是,班彪的二兒子班超
卻是一個另類。班超雖然也讀過很多書,但並不想遵循父親的意願當一個史官,而是希望像西漢時期的張騫一樣去西域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這就是著名的"投筆從戎"
的故事。面對班超的選擇,班彪並沒有任何的阻撓,反而非常的支持和鼓勵。

最終,班超在父親的支持下參加了軍隊,隨著竇固出兵征討北匈奴,並且奉命出使西域。經過31年的辛苦經營,班超收複了西域50多個國家,官至西域都護,並被封為了定遠侯。

通過家庭的熏陶和教育,班彪把自己的一對兒女都培養成了史學家,但是面對班超的另類志向,他又表現出了極力的支持。我們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個人選擇時,或許應該多一些鼓勵,少一分阻撓,學習一下班彪的這種方式。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梁啟超
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文學泰鬥,他教育出的子女更是個個都很優秀。長子梁思成
是中國近代建築學鼻祖,次子梁思永
是著名的考古學家,五子梁思禮
是中科院的火箭系統專家;他的其他幾個子女也各有所長,在各自的領域都很有建樹。

那麼,梁啟超到底是怎麼教育子女的呢?他曾經在寫給兒女的信中說:

"一面不可以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裏是哪裏,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他還引用了曾國藩的一句名言教育孩子,那就是"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他對兒女們反複強調,做事不能只想著索要回報和酬勞,更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盡力把事情做好。只要點點滴滴的做好每一件事,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這樣積累下來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梁思禮先生

梁啟超的這幾段話可謂是教育子女的至理名言。看一看我們周邊,很多家長都抱有太強的功利心,在孩子教育方面急於求成,總是希望孩子短時間能就出成績,甚至不惜超齡教育,填鴨教育。這樣不僅給了孩子很大的壓力,而且還拖垮了自己。

或許,那些急功近利的父母們真的應該借鑒一下梁啟超的這種心態: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把孩子當做一朵花來培育,只要給予陽光和雨露,總會有開花結果的時刻來臨。

歷史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可以發現很多的哲理。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不應該只看熱鬧,還應該總結出一些規律和經驗。歷史上這五位父親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對今天的父母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