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汽車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7日 -
:
汽車達人,優質創作者
雖說在主板、攝像頭等硬件上與主銷產品存在一定區別,但不可否認,這類“青春版”產品的出現,確實大大降低了人們購買該品牌旗下產品的消費門檻,而這一概念被引入汽車市場後,竟然也同樣行得通。
如今造車平台、零部件共用的技術早已不新鮮,但在平台化不斷普及的今天,一些不同品牌甚至是定位更低的車型產品也能夠享受到平台化帶來的便利,而這些有著更低購買門檻,且注重性價比表現的產品,就像極了手機市場上的青春版產品。
說到“青春版”車型,哈弗M6絕對值得擁有提名,哈弗M6指導價僅為6.60-8.20萬元,加上部分地區大幾千的優惠,這款車落地僅需8-9萬,而且加上車輛在同價位內不錯的配置水准,ESP穩定系統、後駐車雷達、無鑰匙進/啟動、中控屏、自動空調等都是標配。
而能夠令哈弗M6售價那麼親民的原因還在於其采用的是老款哈弗H6的平台,雖然技術有些老舊,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套1.5T+7DC的動力總成已經是哈弗玩的不能再熟的技術了,基本不占什麼造車成本。下放到定位更低的M6身上,既能保證技術的成熟穩定,加上較高的零件通用率,又降低了M6的造車成本。
吃了H2和H4銷量表現不達預期的虧後,哈弗明白了在三四線城市,預算在10萬以內的消費者比起精致小車,更想買一款高性價比且滿足家庭使用標准的SUV。而哈弗M6做到了。該車在2019年的銷量為118811輛,目前已經是哈弗旗下的第二大銷量板塊。
而如今產自長城·檸檬平台的全新哈弗H6已經上市,而換代前的H6平台就有望下放給哈弗M6。而隨著早前新一代哈弗M6的申報圖曝光,其外觀確實要比現款車型更為精致,且更加靠近新一代H6,至於是否采用了老款H6的平台,則要等後續全新M6公布更多產品消息了。
都說懂大眾的人最後都買了斯柯達,畢竟在技術上斯柯達和大眾品牌有著高度的技術共享,旗下車型也是產自大眾MQB、PQ25等平台。柯米克雖然作為品牌旗下最入門的SUV車型,但絕對是低價格高質量的產品,不錯的底盤質感以及出色的裝配工藝還是給了柯米克在小型SUV中不錯的產品力。加上1-1.5萬左右的終端優惠也給了柯米克很高的可買性。
雖然有著幾乎無異的底盤和動力總成,但要說柯米克對比大眾旗下的途鎧完全沒有差距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光是品牌的影響力方面兩者就有著不小的差距。不少消費者連斯柯達的品牌都不太了解,又怎麼會知道它的底子是來自大眾集團呢?自2005年斯柯達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已經15年了,但15年間品牌的市場口碑好像並沒怎麼提升。
與大眾品牌力的差距,就只能靠產品售價彌補了。柯米克的產品定價相較於大眾家族的小型SUV要更低,加上一定程度的優惠,性價比確實相當不錯。在動力方面,柯米克搭載了1.2T/1.5L兩種動力方案,但1.2T發動機在本質上就是用於取代原有1.5L發動機的產品,因此兩款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基本相同(1.5L發動機最大功率112Ps,1.2T發動機最大功率116Ps)。
而柯米克目前在市場上提供有普通版與GT版兩種選擇,雖然動力等核心技術完全相同,但GT版在外觀造型上經過一定設計優化,同時加入了GT專屬標識以及更多鍍鉻裝飾加強視覺效果。好在普通版與GT版之間相同配置車型售價相同,因此不比為了設計再多掏大幾千預算。
捷達這款車型真的可以說是兩代甚至是三代人的回憶,雖然發展了28年終於走到了盡頭,但升華成為大眾旗下的子品牌後,捷達VA3、VS5、VS7車型繼續在市場上打響著捷達的名號。
由於捷達本就是一款轎車產品,作為捷達品牌的首款轎車捷達VA3自然是沿用了捷達車型的部分參數,同時大多捷達車型上的技術也能夠繼續沿用。VA3的車身尺寸分別為4501/1704/1479mm,軸距2604mm基本與捷達車型無異。不過在配置涵蓋方面倒是做了很大提升,像是定速巡航、前排座椅加熱、中控屏、手機互聯等技術都是VA3有別於老款捷達的配置提升。
而在售價方面,捷達VA3也基本與老款捷達的售價相持平。但配置的升級卻大大提升了車輛的功能性與實用性,而從制造成本來說,1.5L發動機和愛信6AT已經是大眾集團采用了多年的技術,繼續沿用在VA3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車輛三大件的研發成本,最“燒錢”的三大件降低了研發成本,自然能夠將更多預算放在配置上,因此才實現了捷達VA3在維持原有售價的情況下實現了配置大升級。
但對於捷達這個全新的品牌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加緊完成品牌的宣傳以及銷售網絡的鋪設,有著成熟的技術作為背書,但也需要有較高的市場影響力才能夠被市場和消費者所認可。
這些“青春版”車型的出現確實大大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空間,也讓買車變得更加簡單和輕松,並且由於本身質量穩定性經過市場充分驗證,也大大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信心。但市場上還有一句不變的真理叫“一分錢一分貨”,在享受低門檻購車的同時,這些車型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品牌在市場上的口碑發酵還不完全,技術相對而言稍顯過時等,畢竟新的技術,好的品牌都是要花費更多購車預算換來的,至於怎麼選,就只能根據每個消費者不同的購車需求與消費觀念自行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