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健康

你以為在養生,其實是在折壽!小心這些要命的“養生法”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14日 -
:     
 

中國青年網官方帳號

平時走路時,你有沒有犯過以下五種錯誤?

錯誤一 低頭含胸

這種方式最容易帶來疲勞感。而且,含胸時肺部的舒展空間被“擠壓”,呼吸也會變得短促,容易影響心肺功能。

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抬頭挺胸,下巴與地面平行,背部稍稍向後“收攏”,這樣可以防止肩頸背部出現疼痛。眼睛目視前方3—6米的地方,可以幫你有效避開障礙物。

錯誤二 步子太大

這種姿勢走路,腳掌的緩沖力變差,對膝關節不好的人來說,會加重關節損傷。

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

錯誤三 不擺臂或擺臂幅度過大

走路時不擺臂,行走的平衡性就會受到影響,容易“順拐”,甚至摔倒;如果擺臂幅度過大,一則會影響速度,二則會導致上臂過於疲勞,甚至拉傷。

擺臂的正確姿勢是,上臂自然下垂,走起來後,在身體兩側自然擺動,擺臂幅度在30—45度之間為宜。走得慢時擺臂幅度小;如果是快走,可以像跑步一樣,雙手握拳,手臂彎曲90度,稍微增加擺動幅度。

錯誤四 內外八字

外八字的成因與走路習慣有關,即移步時須左右移動重心,故而腳尖習慣向左右外撇。這樣的走姿,既不舒服也不雅觀。

正確方法是,行走時找到地上的一條直線(地磚或水泥縫),一腳先對好,腳尖腳跟對齊直線,另一腳與之保持平行,然後照此方向行走,慢慢就可以糾正錯誤的姿勢了。

錯誤五 選錯鞋

不適合走路的鞋有以下幾個特點:1.鞋底過薄,走路時會有硌腳的感覺;2.鞋底過厚過重,走路時感覺腿特別“沉”,或是落地時聲音特別大;3.鞋幫過高,有些人穿著戶外運動鞋走路,雖能對腳部提供充分保護,但過高的鞋幫不利於足踝的靈活運動;4.鞋底過硬,鞋底無法彎曲來適應走路時腳底的“滾動”。

選鞋的時候要留意,鞋子選輕的,“掰”一下鞋底應該較自如的彎曲。後跟的上方有適當突起的襯舌,能起到保護跟腱的作用。穿上走幾步,鞋底有輕微的彈力但不至於太軟,有一定的防滑性。此外,如果每天走路超過30分鐘,你穿的鞋子應比平時的尺碼稍大些。

3

亂補維生素:可能中毒!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人會選擇一些功能性維生素補充劑來代替水果和蔬菜,甚至認為“多吃維生素,肯定沒壞處”。殊不知,維生素補充劑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安全無毒副作用”,如果不合理地服用,甚至有導致維生素中毒的風險。

我們知道,維生素一般可分為水溶性和脂溶性兩大類。前者主要有維生素B族和C族,大部分會隨著人體代謝排出體外,體內無法長期儲存,因此人體每天都應定量攝入。後者主要有維生素A、D、E、K,不溶於水,因而儲存在肝髒和脂肪中,最終通過淋巴系統排出體外,排泄過程需要很長時間。因此,人體如果長期過量攝入脂溶性維生素,就有導致脂溶性維生素中毒的風險。

4

亂吃保健品:拖健康後腿!

時下,養生觀念深入人心,服用保健品成為健康新風尚。但是,保健品不是藥品,“用錯了”不僅不能為健康加分,甚至會拖健康的後腿。看看你和家人有沒有在下面這些“小河溝裏翻船”。

第一,保健品不能替代藥物,絕大多數保健品都是經食品加工而來,它們對人體能起作用的也是食物中所含的營養素。而疾病的治療是非常個體化的,一定要有臨床經驗的醫生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綜合評估才能給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比如,心腦血管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高血壓、血脂異常等是疾病鏈的“中遊”,其“上遊”則與膳食不平衡、吸煙、飲酒、睡眠不足、長期壓力大、慢性感染等原因有關。如果只是單純地服用保健品,而不從生活方式上入手,不配合藥物的治療,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痛的。

第二,保健品不能替代食物,均衡膳食才是獲得營養的最佳途徑,保健品只能作為膳食之外的營養補充。

第三,“軟化血管”是市面上很多深海魚油類保健品主打的概念。但事實上,血管變硬後想再變“軟”,並非吃幾顆魚油就能解決。有研究發現,早期高血壓病人的血管有“重塑現象”,當血管腔變窄,血管壁變厚時,如果把血壓控制好,血管的這種異常可能發生逆轉;但如果血壓控制不好,數年後,動脈硬化就幾乎是不可逆的。同時,深海魚油也並非如宣傳所說的那樣安全無副作用。美國對海洋的監測結果提示,很多深海魚體內重金屬超標,以深海魚為制作原料的深海魚油同樣存在這種風險。

5

經常“趁熱吃”:可能誘發食道癌!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咱們中國人不僅愛吃,而且關於“吃”的實踐也非常豐富,比如炒、爆、溜、燒、燜等五花八門的烹飪方式應有盡有。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整日在為“吃”發愁,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

早晨來一杯熱豆漿配油條,不夠吃?那再加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午餐隨便吃點,畢竟時間有限,下午還要繼續工作呢,就來份麻辣燙吧!到了晚上,全家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騰騰的火鍋,給寒冷的天氣增添一絲暖意。這安排咋樣?

發現沒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似乎離不開“熱”這個字,什麼東西都喜歡“趁熱吃”。

如此一來,嘴的欲望倒是得到了滿足,但消化系統的負擔就加重了。尤其是食道。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的食道粘膜非常嬌嫩,只能承受50℃-60℃的溫度,超過這個溫度,食道的黏膜就會被燙傷。

食道是咽和胃之間的消化管,也是消化道的起始段。吃的食物都要通過食道的蠕動才能抵達胃部,這也是唯一的通道。食物吞咽後是由咽腔進入食道上端的,然後食道肌肉伴隨波形的蠕動,讓飲食沿食管下行至胃。

自吞咽開始,至蠕動波到達食管末端進入胃部,這個過程大約需要9秒鐘。9秒!要知道,我們人腦識別圖像僅需13毫秒,9秒對於我們人體本身的“運行”來說已經相當長了!

如果把超過65℃的熱食吞下去,這就意味著,每吃一口,我們食道要經過9秒鐘被燙的夢魘。食物溫度過高,會灼傷食管黏膜並使之壞死,長期下去,可使該部位癌變。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在《柳葉刀·腫瘤學》雜志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飲用65℃以上的熱飲,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不僅是熱飲,深受國人偏愛的火鍋等熾烈熱食也有同樣的危害。

所以,從此刻起,請“溫柔以待”你的食道吧。

寫在最後:

以上這些錯誤的養生方式,你和家人“中招”了沒?

如果老爸老媽還不知道,快把這些真?不靠譜的“養生法”轉給他們看看,千萬不要誤入歧途。畢竟父母身體健康是我們做兒女的最大福氣!

今天是“世界保健日”,這日子雖然一年才有一次,但我們的身體卻要伴我們一生。所以請各位認真分析和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保健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