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27日 -
:
山海文社
隋文帝這位開國之君似乎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多少創業的空間,但是楊廣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父親政治的最大漏洞就是沒有完成帝國精神上的真正統一,因為從表面上看,隋文帝治下的大隋,雖然天下太平四海安寧,但事實上帝國的統一並不牢固,更何況隋朝開國到他即位已經發生了4次重大叛亂,而且大多數發生在新統一的地區,這標志著南方與北方在精神上還沒有真正統一,帝國各部並沒有真正融合,所以他提醒手下的大臣:歷史是有慣性的,從平定江南到現在,大隋王朝的統一僅僅12年。
一、大力推行科舉制
在此之前是從漢末開始的,近400年的分裂時期,在這400年間,由於中央權力的削弱,地方貴族勢力獲得了極大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門閥士族政治。可以這樣說,只要幾個世家大族聯合起來就可以更換皇帝,或者他們一旦失和,必然又會風火連天,戰亂不休,更重要的是近400年的分離使得南方和北方形成了明顯的差別。
楊廣在繼位之後一直大力推行隋文帝發明的科舉制,要知道在科舉制之前,中國政治一直是察舉制,為官者多為豪門士族,但是楊廣大力推行科舉制就不再需要看家族名望做官了,而是盡可能公平平等的去選拔人才,那這樣一來就觸犯到了豪門士族的利益。
所以久而久之豪門士族對楊廣勢必產生怨憤,豪門士族階層在王薄起義之初也已經起兵反抗楊廣了,以隋朝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為首的豪門士族階層趁楊廣東征高麗時起兵造反,後來被鎮壓下去,但是從這也可以看出豪門士族對於楊廣的統治還是比較有怨憤的。
二、開鑿大運河
南方經濟複蘇,北方卻土地貧瘠,南人認為北人都是雜種,粗鄙無文,北人卻是南人為被征服者膽小懦弱,導致兩地相視之,幾如異族。在這樣的境地下,沒有多少人認為隋王朝的統一會持續多長時間,因為習慣了戰亂與紛爭的臣民們,在下意識裏還在准備應付下一場背叛政變或者改朝換代。年輕的楊廣知道要使帝國的統一從形式升華為精神,就需要一個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不但可以促進南北的物質交流,更可以促成南北的文化融合,只有這樣整個民族才能神通氣爽,血脈貫通,而建設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就是最好的渠道。
隨後到了仁壽4年,百餘萬民工從家鄉出發,奔赴通濟渠,又過了9天,新的命令傳來,九名大臣被派往江南,建造萬艘巨船,以備5個月後的南巡之用,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老百姓們的血汗之上的。而嚴格的工期要求,以打罵為主的主要手段嚴厲監工,長時間超負荷的勞動,惡劣的夥食加上醫療勞保設施的缺乏,導致大批民工生病甚至死亡。
史書所載:“僵仆而立者十四五,死者十五六”,雖然有些誇大其詞,但是相當高的死亡率肯定不可避免的存在,所以史家對楊廣的非議並非全無道理,或者說顯赫的功業並不能掩蓋楊廣政治中的致命缺點,楊廣考慮的財政平衡、物資儲備技術難題,卻獨獨沒有考慮那些提供勞力的底層民眾的承受能力。
真實的楊廣
楊廣這些為政舉措其實從後世角度來看都是非常不錯的政策,利國利民的決定,但是他具體辦下去的時候辦錯了,因為楊廣太著急,太急於求成,這些政策都是需要曆經數代人才能完成的舉措,他妄圖在有生之年全部實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科舉制一直到武則天時代才逐漸完善,到了唐玄宗年間才真正大成發揮出它的意義;高麗曆經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不停的征討,才徹底征服高麗;大運河則用了唐朝曆代皇帝心血去疏通開鑿。
楊廣其實和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像,他和李世民都喜好武功,都是以次子身份依靠軍功而獲得權力,之後都是靠鏟除太子才獲得了皇帝之位,只是兩人在中間所使用的手段略有不同,但兩人的際遇和雄心壯志是大同小異。
李世民為什麼給後世留下了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在繼位以後正是充分認識到了他和他的表叔楊廣之間的相似之處,所以處處以楊廣為鏡,吸取楊廣的不足和教訓,所以李世民成為了千古一帝有道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