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汽車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17日 -
:
正商參閱
北京微金科技官方帳號,財經領域創作者,優質創作者
導讀:
據36氪獨家報道稱,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針對該傳聞,華為方面暫未置評。
今日上午,據36氪報道稱,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針對該傳聞,華為方面暫未置評。
36Kr援引華為人士稱,“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和消費者BG在投資層面合並,就是把汽車BU劃到消費者BG管理委員會下面,餘總(餘承東)總負責。”也就是說,華為汽車業務負責人將由徐直軍向餘承東交接。
對於這樣的改變,有汽車資深從業人士分析稱,美國商務部的制裁使得華為芯片業務受阻,導致今年面臨營收減少的壓力,“而對於汽車BU這種短期不能產生效益的部門,也是一個不錯的整合方式。”也有行業人士認為,榮耀手機業務剝離後,消費者BG的業務將出現一個大空檔,“餘承東肯定也希望接手汽車業務。”
消息人士稱,目前兩個部門在投資層面已經合並,人員和業務上還沒有變化。
華為汽車業務:不賺錢但有前景
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BU是與BG並列的一級部門。目前,華為擁有四大BG:運營商BG、企業BG、消費者BG、雲與計算BG,以及一個BU: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實際上,雲與計算BG成立之初名為Cloud BU,是華為入局公有雲而設立的業務部門,後來華為將其整合為Cloud&AI產品與服務BU,最終升級為雲與計算BG。
相關報道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於2019年5月,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最高負責人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當時,華為稱該部門的定位是提供智能汽車的ICT部件和解決方案,幫助車企造好車。按照正常的業務成長路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日後有機會成長為單獨的智能汽車BG。
另外,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員工已經超過4000人。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日前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投入超過5億美元,短期內沒有考慮汽車業務的盈利問題。
2019年,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也一直甚囂塵上。同年4月,徐直軍在上海車展上明確表示“華為不造車”,在自動駕駛汽車上,你付出的錢大部分將會用在新增的相關部分。未來汽車的形態將會發生巨大改變,所以我們不會選擇造車。
徐直軍在當時的演講中表示,隨著汽車產業與ICT產業的深度融合,智能網聯電動汽車正在成為人類社會新的革命性發展引擎,其影響將遠遠超出兩個行業本身。如果華為無所作為,那麼未來十年將會錯失發展機遇,屆時汽車將很可能成為繼電腦、手機之後的另一個流量入口華為致力於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今年10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王軍在重磅發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新品牌“HI”時,還再次強調了“華為不造車”,可見華為堅定為行業賦能。
徐直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還曾表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每個業務都與華為傳統ICT(信息與通信技術)業務相關,其現擴展的業務看似很多,但都基於某個原有產業的延伸,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場景。”
按照徐直軍的說法,華為在汽車領域十年後可能會和現在的手機一樣。這看起來很激情澎湃,不過,在華為內部來看,消費者業務BG的業務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確實有著一定的重合。
雙“劍”合璧:華為汽車業務或將加速
具體來看,華為消費者業務無疑更加To C,而汽車BU則更加To B。
以華為HiCar解決方案為例,自消費者BG推出以來,華為HiCar解決方案的優勢是,基於華為手機的龐大存量用戶,以及手機與車機的協同,通過與車企合作,可以在消費者層面極大提升汽車的智能體驗。目前,華為HiCar已經與超過20家車廠、150多款車進行了合作,2021年計劃預裝超過500萬台車。另外,華為還將面向存量汽車推出車載智慧屏,實現華為HiCar的後裝落地。
與前者相比,華為智能汽車BU提供的解決方案要更加全面和深入。據王軍介紹,HI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1個全新的計算與通信架構和5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雲,以及激光雷達、AR-HUD等全套的智能化部件。
同時,盡管汽車BU的智能座艙方案是基於華為車載5G模組、TBox、鴻蒙操作系統、車機映射方案HiCar等技術搭建,但這些技術都隸屬於消費者業務部門。
當前,華為高層對汽車產業的態度是——如同手機從功能機向智能機過渡一樣,汽車也正在從傳統汽車向智能汽車過渡。華為做智能手機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複制到智能汽車業務上。
可見,在外界的認知度、業務的推進進度等方面,汽車BU與消費者BG無疑有著差距。如果整合兩塊業務的傳聞為實,華為在智能汽車業務上的布局也將大大加快進程。因此,與其內部競爭,推進兩塊業務的整合和協同是一個可以考慮的路徑。
其實,對這一路徑,此前已有相關跡象露出。在日前的華為Mate 40系列國內發布會上,王軍也亮相現場,發布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
最近一段時間,華為頻頻也在汽車領域發力。11月14日,長安汽車宣布,聯合華為和寧德時代打造一個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華為高級副總裁、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當時通過視頻發言時表示,“百年汽車產業與ICT產業一樣面臨著新時代的變革。長安汽車和華為擁有著相似的堅忍不拔、紮紮實實做事的精神內核。兩家公司強強合作,面向未來智能化、電動化汽車時代來臨,共同打造新的智能電動汽車品牌和產品。”
汽車真能成為華為的下一個手機業務嗎?
眾所周知,手機是華為目前最重要的業務之一。
2019年,華為總銷售收入達8588億元。其中,消費者業務收入達4673億元,占比高達54.4%。盡管這其中不僅包含手機,但手機業務無疑是最主要的來源。由此可見,手機業務儼然已成成為華為最賺錢的業務。
那麼,在轉身之後,華為能否在汽車市場延續在手機市場的巨大成功?
毫無疑問,汽車市場空間巨大,但華為目前切入的主要還是新能源汽車領域。盡管2019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年產銷僅在100萬輛左右,與整個汽車行業的2500餘萬輛有很大差距,但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而對整體市場而言,汽車行業的規模也較手機行業要更加龐大,所牽扯的產業鏈也更加複雜。因此,對於華為而言,汽車行業可謂是布局未來的關鍵。盡管華為宣稱並不造車,但仍可以從5G、自動駕駛,車機、系統等領域入手。
2018年,華為就已經推出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的計算平台——MDC600,並宣布與奧迪達成戰略合作。今年,華為又先後與比亞迪漢、長安汽車等合作,無疑在汽車領域的發展更落地、更深入。除此之外,華為還成立華為電動技術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智能車載設備銷售、智能車載設備制造等。華為在汽車領域也投資了包括山東天嶽、深思考、鯤遊光電、好達電子以及裕太車通等一大批企業,在相關產業鏈的布局也在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的市場遠未真正爆發。以智能手機為例,未來或許仍會出現一款類似iPhone這樣的顛覆性產品,而這一關鍵產品或許大概率把握在華為手中。
物聯網智庫參考資料:
1.《36氪獨家 | 餘承東總負責,華為汽車業務將與消費者業務整合》,36氪
2.《傳華為計劃整合消費者與智能汽車業務 餘承東牽頭》,新浪科技
3.《傳華為汽車業務將與消費者業務整合 餘承東帶隊》,天極網
4.《華為立足汽車領域誓要“絕地反擊”,同時手機行業不可能就此放棄》,電子發燒友
5.《2.5億,華為成立新公司,瞄准手機外的一個萬億新賽道》,只說數碼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