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財富

《財富》世界500強峰會圓滿落幕 嘉賓精彩觀點出爐了!


字體大小:
2020年11月26日 -
:       
 

讀創

深圳商報官方帳號

李稻葵教授表示,雙循環的新格局的提法的新意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強調“經濟安全,包括產業鏈的安全,能源安全和重點物資的安全,要梳理自己有沒有一些薄弱環節,很多關鍵技術要自己可控,而且能夠不斷的自我研發。”

第二個方面是要牢牢把握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權。他表示,雙循環的含義也提醒企業,他們也是重要的遊戲參與者,無論外企、國內企業,還是合資企業,站在中國經濟的角度,都是中國利益的相關者,應該積極提出建議。這是一個很好的新的博弈時期,新的格局時期,企業不要當旁觀者,應該當建設者、參與者。

廖天舒

波士頓咨詢公司中國區主席,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

“新冠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無疑對全球供應鏈造成了重創。過去二三十年,全球化的進程對供應鏈導向應該是以成本最優、效率最佳這兩個為導向,真正形成了全球化的供應鏈,尤其在很多的產業鏈裏,比如電子產品和汽車,這類產品是一個全球的產業鏈,中國也無疑是在這樣的全球化進程中的受益者,我們成為了全球產業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樞紐,也是亞洲產業鏈絕對的重心。”廖天舒說。

廖天舒也同時指出,這次疫情導致全球貿易會有一個非常大的下滑,造成的影響可能要到2022年,甚至到2023年,才能達到2019年的總量,整體供應鏈、物流等方面受到這次的打擊和沖撞。

“大家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哪些是變量,哪些是不變量,哪些是不確定中確定的因素,在過去的進程中,即便在疫情之前,全球經濟下滑,或者說下行的壓力,地緣政治等,都是不確定性。”廖天舒說。

在廖天舒看來,全球氣候挑戰這麼嚴峻,科技不斷的發展,這些都使供應鏈導向從成本和效率變得更多元了,很多要考慮韌性。今後出現“黑天鵝”事件會有哪些考慮,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會怎麼樣,地緣政治使得原料能不能拿得到,市場能不能進得去,更多是多元的考量。

“確定的因素,中國這麼多年積累,我們在供應鏈裏面的綜合優勢還是凸顯的,這次複工複產能這麼快,讓全球驚歎的速度,這凸顯的是綜合優勢,成本是過去的,現在是綜合的優勢。”廖天舒說。

孫強

TPG中國管理合夥人

“金融就像人的血液一樣,經濟循環當中金融是造血機。如果企業沒有金融,沒有資金企業就不轉了,如果金融不能起到讓企業再循環可持續的作用,金融業就無從談起。”

他認為,捐錢做善事不一定能夠持續。所以要提倡影響力投資,義利並舉,投資的企業既要對社會貢獻,也要盈利,賺了錢回來以後還可以繼續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如果能向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進行投資,就有更多企業從事環保、普惠、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整個社會都會變得更美好。

孫強表示,疫情讓我們很多人明白,我們是處在一個地球上,這個是典型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群體不能夠控制自己的疫情,會影響到所有人。

在孫強看來,在疫情之下,醫療資源也變得很重要。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裏,能夠開這樣的會,在全世界各地都很少,因為政府采取了嚴格的控制措施,通過疫情大家對於健康,對於環境,對於人的醫療條件都要求很高。

孫強非常看好醫療賽道的未來發展,他表示,資金應當能支持醫療領域的企業,對於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於健康的環境,對於未來的造福人類都是有好處的。因此,我提了一個“向善資本”,也就是影響力投資。

丁鋒

海螺集團總經濟師

面對疫情的壓力,正是因為有科技創新的基礎,企業才能從二季度開始就實現複工複產。在創新方面,海螺集團讓整個水泥生產進行了智能化的改造,推動了勞動生產力和效率的提升,勞動強度的降低,質量、能耗都得到了大幅優化,有了創新基礎才能夠實現疫情後的快速恢複。

“我們在科研創新這一塊,用一些前沿的思路或者是手段,讓企業在未來的激烈競爭中活得更寬更久。”

宋志平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宋志平表示,要進行有質量的、有目的的、有效的創新,而不要盲目的創新。他說,講到創新的方法、策略,現在講三種創新方式:自主創新、模仿創新、集成創新。

“中國絕大多數的企業應該走集成創新的方法,只有少數企業可以做自主創新。現在模仿的東西越來越少了,絕大多數的企業應該既有自主創新,也有互相借鑒,形成一種新的、把創新要素能夠集合起來形成集成的創新,這可能是我們今天中國絕大多數企業應該選擇的一個創新戰略。”

“我不是說不要做自主創新,其實集成創新也是自主創新的一種,我們要把全世界相關的創新要素很好地集中起來。我們現在在創新的時候還是要接地氣、實事求是。(關注)最後創新的效益怎麼樣,減少創新過程中的盲目性,不要形成很大的創新損失。”

倪以理

麥肯錫中國區總裁

疫情當中企業內部的體制已被看得清清楚楚,強弱分明。經過一直以來的追蹤,疫情中企業表現出得強弱分歧是十分嚴重的。比如,有一些本身表現可能不好,大家都知道的那些現代化、數據化、互聯網等方面都比較弱的公司,當疫情來臨時,種種弱點就馬上凸顯出來;但是你也會看到有一些在疫情中很敏捷的、創新力很強的公司,他們在疫情下,反而收獲了比以前更領先的業績。

“今天大家都很願意從0開始,未來3-5年我們要勇敢地做一些大膽的創新。從數據化的創新,在敏捷架構方面都有很大膽的改變。”

劉建國

海爾智家生態平台全球首席數字技術官

劉建國認為,美國可能在基礎研究,在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包括一些機制等等方面比較領先。而中國“最領先的是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有大量的場景,有大量的數據,我們有這麼多人,這麼多家庭,就像能源一樣,可以不斷地訓練,在數據裏面挖出金礦。這些東西反過來會促進對基礎技術的研究,我們現在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數也是增加很快。”數據訓練更有用處,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此外,在他看來,人工智能給人們的生活的影響,肯定是正面大於負面。安全很重要,產生的大量數據,怎麼保護,怎麼合規,用戶有什麼權力對數據授權或者脫敏至關重要,否則我們都是處於“裸奔”的狀態。

“家庭裏面更是私密的地方,數據的安全非常重要,包括你的語音、對話等。家裏面本來是一個港灣,但信息公布出去就不得了了,安全性非常重要,也是海爾智家特別重視的。”

並且,他認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如果真的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讓機器真的像人一樣去思考,去行動。異化問題也非常需要關注,它可能會反作用於人,要從底層設計上就把人類善良的東西賦予它們。

俞毅

埃森哲大中華區企業技術創新事業部總裁,埃森哲阿裏巴巴事業部執行總裁

訓練場景和算法哪個更重要?俞毅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

“大家都認為中國數據比較多,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我認為不見得。”

他認為,中國人工智能的優勢主要是需求驅動,如果沒有人去要求,人工智能就不會有進步。中國人口紅利越來越少,整個消費升級,生產力是逼出來的。中國一方面有好的土壤,同時有一個非常想要發展的憂患意識,這使得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從路徑上和技術上的選擇都有其特色。數據不是中國唯一的優勢。

來源:財富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