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自然
字體大小:
2020年12月04日 -
:
聊聊國際教育的那些事
為全面提升王府學子科學素養,增強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實踐能力,不斷推進王府各項科學學科建設,努力構建校園科學創新的學術氛圍,王府學校積極響應國務院關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和北京市《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在北京市昌平區教委和區科協的支持下,開展“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系列活動,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三期,廣受家長與學生好評,本周日第四期“錢學森不平凡的一生與我國力學、航天科技”主題講座將如約而至。
重溫精彩
>>>>
#衛星遙感與資源環境問題#
中科院潘習哲教授來校做專題講座
潘習哲教授
原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站長
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副理事長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戰略專家組成員
國家減災委減災衛星辦公室專家組組長
中國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中巴衛星)地面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
參加了中國第一座遙感衛星地面站從籌備、建設到運行的全過程,與多國遙感衛星運行機構進行交流與合作,了解國際航天遙感發展狀況。獲中國科學院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等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0月25日晚,王府學校特別邀請曾任中國第一顆地球資源衛星(中巴衛星)地面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潘習哲教授。在首場“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專題活動中,潘教授介紹道,衛星遙感就像飛在天空上的眼睛,一絲不苟地幫助我們看護地球家園。
目前,我國航天遙感技術的應用領域已經在農、林、水、土、工、環、災、軍、氣、海等多個方面得以實現。為更直觀地幫助大家理解衛星遙感技術與生活環環相扣,以及對我們日常生活諸多方面的影響,潘教授從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講起,通過展示威尼斯水城、加州長灘、麥加朝聖、迪士尼樂園等地區在疫情前後的對比照片,直觀地展示了人數分布的明顯變化,進行了深入地講解說明。
>>>>
#妙趣橫生的生物課#
中科院孫萬儒教授帶你走進克隆技術的神奇世界
孫萬儒教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從事酶學、酶工程、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
參與我國北方生物工程中試基地籌備和建設,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科學院重大項目。率先在國內開展手性生物合成研究,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酶工程解決手性藥物與手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發表論文90多篇,專著4本。曾獲多項國家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中國科學院獎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市和全國科普先進個人獎。
“為什麼不能克隆國寶大熊貓?”
“端粒酶研究能幫我們攻克癌症嗎?”
“克隆大腦後還能保留原來的記憶嗎?”
“複制生物的技術能讓人類長生不老嗎?”
11月1日晚,王府學校迎來第二場“大手拉小手,科學家進校園”系列科普活動。學校特別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專門從事酶學、酶工程、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研究的科學家孫萬儒教授,為王府初高中學子帶來“複制生物的技術”的專題講座。
生物技術將極大程度上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從預防、疾病診斷、後續治療等方面為全面提升人類健康水平做出貢獻。伴隨著生物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也將破解人類生老病死的奧秘,從本質意義上揭示各種遺傳病、癌症的發病機制。孫教授在講座中展現的每個科研細節、每個故事、每個知識點,都使同學們受益無窮。
>>>>
#人工智能、5G時代、虛擬戰爭#
科學家蔣心曉教授帶你暢遊神秘的網絡世界
蔣心曉教授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原國防科工委指揮技術學院工程師
原總裝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學院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操作系統軟件、大數據處理、信息工程、嵌入式系統等領域。參加的項目獲得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和部委級一等獎2項。出版專著3部,發表論文20多篇。工信部、科技部和北京市公安局等部委級單位的信息化項目咨詢專家。
當前是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我們正行走在這個變化萬千的虛擬世界。如何正確看待網絡、應用網絡?這對青少年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因此普及網絡知識尤為重要。11月22日,王府學校特邀國防科技大學蔣心曉教授,帶來“網絡與生活”的專題講座。學校初中部近百名對網絡技術和專題內容感興趣的同學,以及高中部相關學科的學生共同參與了活動。
講座現場,蔣教授圍繞網絡是什麼、網絡與生活、計算機與現代通信網絡、網絡生活與人生終極問題、生活中的“網絡戰爭”、網絡生活與教育六個方面,詳細解讀了網絡世界的神奇所在。就如蔣教授所言,人類的群體活動可以看作是一個龐大的網絡系統,你在不同的網絡信息中,會收獲不同的視野;通過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也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深有體會;而唯有清晰認識和了解互聯網技術及應用,謹防沉迷網絡,不斷豐富自己內在精神的驅動力,才可能為國家網絡事業和全人類發展建設,貢獻力量和智慧。
王府學校系列“科學家進校園”科普講座活動,激發了學子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熱情,對學校的科學教育具有指導意義,對科學課程的發展與融合起到了關鍵作用,相信對未來有意從事國家科學技術相關工作的同學同樣有所幫助,立“以科技報國”志,為國家繁榮昌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我們在探討孩子未來所需的教育時,同樣注重弘揚革命老一輩身上的優良傳統與崇高精神。教導新生代向老一輩學習,邀請科學家入校講座,搭建老同志與新生代的溝通橋梁,這是隔代人的思想碰撞與交流,更是知識與教育的傳承。
最後,跟隨小編一起,近距離感受王府學校的部分科學教育成果,在王府學子曆年參加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的風采中,感知一二吧
拓展閱讀NEWS——24小時可以做什麼?
來自王府學校的七名學子會告訴你:可以在火星上“建造”一座容納400人居住的研究基地。
天馬行空?不可思議?或許等到2065年,他們今天做的這份努力將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11月7-9日,第28屆ISSDC國際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中國區總決賽在杭州舉行。決賽以“在火星表面的天然熔岩管中建造一個能夠容納400名居住者的研究型基地”為主題,近200名來自全國頂尖高中的優秀參賽選手分別組建四個48人的臨時公司,通過24小時極限挑戰的比賽方式,碰撞科學智慧與思維火花。最終,北京王府學校七名學子所在的Rockdonnell參賽公司,以優異的表現摘得2020-2021年度ISSDC中國區決賽亞軍。
這是王府學子第二次參加ISSDC太空城市設計大賽,但關於這場比賽的准備工作早在上學期就已展開。同學們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進行了相關知識的學習儲備,遠程完成了初賽40頁英文方案的准備與制作。王府老師們也通過PBL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以太空城市設計為核心,從太空重力系統、模擬氧氣、離心力、萬有引力等知識的學習介入,到人體呼吸系統、物理和生物等相關內容學習,以及往屆太空城市大賽分析和競賽要求等培訓,一步步帶領同學深入研究,共同探索設計太空城市的多種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