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女為悅己者容”的前一句是什麼?與歷史上哪個刺客有關?


字體大小:
2021年1月24日 -
:     
 

寫乎

作家,優質創作者

湖南台熱播的43集電視劇《巡回檢查組》於1月8日晚完美收官。反派人物米振東曾提及一個偶像豫讓,檢查官馮森反以豫讓磊落的義士風範為例證,直言米振東並不真正懂豫讓,從而使米振東信仰坍塌轉而認罪伏法。

那,豫讓究竟是何許人?他何以千古留芳,哪些成語、名言用典與他有關?

一、豫讓其人

豫讓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姬姓,畢氏,出生不詳,乃了不起的布衣之士,與聶政、荊軻、侯贏並稱古代"四大刺客"。

豫讓最初是晉國卿大夫範氏的家臣。那時正是春秋末年周靈王時期,禮崩樂壞,晉國韓、趙、魏、智、範、中行六卿專政,與王室之間的內鬥不斷。

範氏對豫讓的才能不看好,也就不怎麼待見他。豫讓備受冷落之下,歎而徑去中行氏麾下效勞。中行氏接納了他,但不過也不怎麼認可,以致豫讓早年都是在默默無聞中度過。

公元前458年,韓、趙、魏聯合智伯消滅了範氏、中行氏。智伯慧眼識珠,發現了豫讓,對他禮遇有加。於是,豫讓再次轉投智伯門下,由此得到重用。

智伯雖驕橫狂妄,對豫讓卻很信任與尊重,每有困惑之事都要與之商議,奉為最靠譜的家臣謀士。豫讓也深感智伯知遇之恩,視之為可付畢生的主公。主臣之間的關系漸漸密切,大有相知很晚的感慨。

二、智伯遇難,豫讓複仇

就在豫讓苦悶的境遇有所好轉之時,不期意外出現了。

那是公元前453年,韓、趙、魏聯手在晉陽之戰中大敗智氏,智伯兵敗身亡,其領地也被韓、趙、魏三家分割。

深恨智伯的趙氏宗主趙襄子不僅滅了智氏宗族,還將智伯的頭蓋骨漆成飲具,當酒杯使用。

豫讓幸免於難,只身逃往山裏躲避,得知主公智伯落此下場,發誓此生定要為智伯複仇,哪怕後來趙襄子繼承了執掌晉國國政的君位,勢力如日中天,亦再所不懼。

最初豫讓偽裝成下人,混進趙宮專修廁所,悄悄帶上匕首伺機行刺。

一天,終於機會來了。趙襄子去了廁所,豫讓正准備行刺時,趙襄子突然覺得心有餘悸,便叫人迅速拘捕修廁所的人。審問得知是智伯的家臣豫讓,即問其目的何在?

豫讓直言不諱說:"欲為智伯報仇"。

趙襄子為豫讓的義士風範感動,便冰釋前嫌放走了他。

三、豫讓二次複仇

豫讓雖感於趙襄子的氣量,但故主情深,他始終覺得沒有為智伯報仇而心有不甘,便准備再次行刺趙襄子。

於是,豫讓為了麻痹趙襄子,也為了讓別人認不出他,從而保護家人不受牽連。不惜把漆塗在身上,將皮膚弄爛成癩瘡狀,還吞下炭火使自己的聲音嘶啞(這就是成語"漆身吞炭"的由來),裝成乞丐沿街討飯以待刺殺時機。

豫讓變身的這個樣子,的確判若兩人,他的妻子也沒有認出來。

不過,豫讓的一個朋友最終辯出了他。豫讓趕緊將朋友引到僻靜處,告之實情。朋友流著淚問,何苦如此?憑你的才能若去侍奉趙襄子,惜才的趙襄子一定會親近接納你,那時你再幹所想幹的事,就想要離刺殺慶忌一樣,不是很容易嗎?

豫讓搖了搖頭,說:托身侍人欺騙信任後,再去殺之,固然容易,但無疑是小人行徑,不符忠義之舉?這不是我所選擇的方式。我就是要使天下後世的那些懷著異心侍奉國君的臣子感到慚愧。

豫讓秉承大義、行事光明磊落的風範讓朋友感動,還答應為他保密。

就在豫讓摸清趙襄子出行的時間、地點後,提前一天悄悄埋伏下赤橋下(晉祠北一裏處,後稱豫讓橋)。哪知?就在趙襄子過橋時,他的馬突然受驚。趙襄子預感有情況,趕緊讓手下打探。

原來又是豫讓要行刺他。

趙襄子嚴詞責問豫讓:你不是曾經待奉過範氏、中行氏嗎?智伯把他們消滅了,而你不替他們報仇,反而托身為範伯的家臣。智伯已經死了,你卻單單為範伯累累向我報仇?何故?

豫讓道:"臣事範、中行事,範、中行氏眾人遇我,我故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這段話意思是,範氏、中行氏不看好他,普通相待,他即"普通相待";而智伯以"國士"之禮待他,他肯定還之"國士"般的報答。

"國士無雙"這個成語便源於此。

四、斬衣三躍,慷慨悲歌

豫讓二次複仇失敗後,自知已無法完成複仇的誓願,便請求趙襄子把他的衣服脫下一件送給他,讓他死而無憾。

趙襄子明白豫讓之心,便脫下一件身上穿的衣服給了豫讓。只見豫讓拔出寶劍跳出來連刺了衣服三下後(這就是成語"斬衣三躍"的由來),仰天大呼:"吾可以下報智伯矣!"

說完,豫讓即伏劍自殺。

豫讓"大義凜然、以死相報"的事跡後來世代相傳,成為"燕趙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由此,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豫讓》中作了專門記載:"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及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豫讓說的話遂成為千古名言流傳至今。他的俠義精神也影響著後世很多志士仁人仿效。

唐代詩人周曇就曾勝贊:"門客家臣義莫儔,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異,國士經期國士酬。"胡曾亦評:"豫讓酬恩歲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橋上行人過,誰有當時國士心!"

清代詞人陳維崧的《南鄉子.邢州道上作》更將豫讓精神進行了完美詮釋:

秋色冷並刀,一派酸風卷怒濤。

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

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

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據載,豫讓的古跡地現已成為名勝之地。還是萬曆十八年,邢台知事朱浩就曾在豫讓橋畔修了一座豫讓祠,將豫讓作為鄉賢供奉祭祀;如今,毀於抗戰時期的此古跡地已辟為邢台豫讓公園留念。

豫讓的忠義精神,以及與他有關的成語"斬衣三躍"、"國士無雙"、"漆身吞炭",和"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等名言用典由此千古流芳。

是為記。

作者簡介李大奎,漢族,七O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這個契丹人明目張膽偽造遺詔,還真的做了皇帝

《芳華》誤導了芬芳的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