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1日 -
:
知武之言
軍事達人
危機的導火索——“木星”彈道導彈
我曾經也是看了很多媒體的報道,包括一些影視作品的渲染,對那場危機的危險性深信不疑。但在仔細思考了其中5個關鍵人物的行為之後,我覺得原來的觀點需要修正一下。
“狡猾”的卡斯特羅
卡斯特羅在1959年掌權之後,尤其是1961年挫敗了美國的“豬灣入侵”事件,他所面臨的北方壓力驟增,迫切需要蘇聯的支持。
卡斯特羅手中有2樣寶貝是蘇聯無法拒絕的——紅色陣營和糖
。雖然蘇聯不認為以古巴的實力可以在美國的眼皮底下挑事兒,但惡心一下還是可以有的!所以蘇聯沒有拒絕卡斯特羅的提議。
部署在古巴的R-12戰略導彈(模型)
其實卡斯特羅也很清楚,夾在兩個大國之間一定是沒有好果子吃,但不拉蘇聯下水,他只會被滅地更快。一旦把美古矛盾轉嫁到美蘇之後,他就可以安心去穩固自己的權力了。卡斯特羅還知道,如果在古巴部署了蘇聯的戰略導彈,一旦發生戰爭,那麼第一個被滅的就會是古巴。
風險是有,但問題不大。狡猾的卡斯特羅當然是認為美蘇打不起來,否則他定是不敢去參與了。
“老謀深算”的赫魯曉夫
此次危機的導火索是美國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木星”彈道導彈。這讓本來在核武器上處於劣勢的蘇聯,如坐針氈。赫魯曉夫知道蘇聯的核武器數量只有美國的1/10,而在中遠程打擊能力上,差距就更加明顯。赫魯曉夫不知道他認為先進的“木星”只是美國即將淘汰的落後技術,而這一點恰恰成為了他2年之後下台的最大“槽點”。
赫魯曉夫一開始並不同意在古巴部署戰略導彈,一方面因為古巴太弱小了,完全經不起美國的打擊;而另一方面,就是距離美國太近,美國不可能不采取強硬反制措施。但是考慮到卡斯特羅加入到蘇聯陣營的意義,以及古巴的糖,赫魯曉夫最終還是同意了部署導彈的請求。
赫魯曉夫與卡斯特羅
所以目的也就清楚了——在古巴部署戰略導彈這種事情,一方面可以借此提升赫魯曉夫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會用作解除土耳其導彈威脅的籌碼
。因此可以認為赫魯曉夫在運送導彈之前,其實就已經做好了讓步的打算,只是這不能讓卡斯特羅知道。
考慮到讓步會使卡斯特羅憤怒,從而可能導致未來美蘇核協議的破裂,赫魯曉夫決定向古巴提供遠程戰略導彈的同時,還附帶了100多枚戰術核武器。
蘇聯在古巴部署的導彈
有意思的是,CIA沒有注意到這100多枚導彈,所以在後來的美蘇協議中美國沒有將這些導彈列入拆除清單。這些導彈最終也完成了它們被賦予的使命——安撫卡斯特羅
。
最終的結果是美蘇和解,老謀深算的赫魯曉夫順利完成了他的“宏圖偉業”,事情的進展與他預計的幾乎完全一致。當然,除了那些本就該淘汰的“木星”導彈。
“背水一戰”的肯尼迪
1961年上台的肯尼迪,是個不折不扣的反紅鬥士。越南就不說了,針對家門口的古巴一刻也沒有松懈過。1961年4月的“豬灣入侵”行動被卡斯特羅挫敗之後,肯尼迪的聲望急轉直下。他迫切需要一些成績來挽回局面。
1962年10月23日的低空偵查照片
1962年夏天,U-2偵察機的起飛頻率從每天2架次增加到了每2小時1架次,肯尼迪已經做好了攻擊古巴的准備。但從後來看,幸虧當時美國沒有發動襲擊,因為那時蘇聯在古巴的軍事力量,遠比美國偵查情報顯示的多得多。到了10月份,美國從大量的偵查情報中,發現了古巴和蘇聯的秘密。在掌握了精確情報之後,肯尼迪與蘇聯展開了外交博弈,但一開始他並沒有把證據都擺在桌面。
1962年10月18日,肯尼迪會見蘇聯代表,氣氛融洽
對此,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肯尼迪明明有證據可以迫使蘇聯低頭承認卻不拿出來呢?我的觀點很簡單,在事情還沒有發展到高潮的時候,這一點勝利不足以引起關注,肯尼迪要的是效益最大化
!所以他在繼續等待。
之後,直到事情發展到被外界認為快要無法挽回的時刻,肯尼迪才與赫魯曉夫達成了秘密協議,美國的讓步就是撤出“木星”導彈。不過,既然要大張旗鼓為自己樹立形象,為什麼還要秘密進行呢?很簡單,因為“木星”這張底牌赫魯曉夫並不知情,越是神秘,越是能體現出肯尼迪的“誠意”。
赫魯曉夫果然心滿意足,肯尼迪也取得了他所期待的偉大勝利,皆大歡喜。
“清醒”的阿爾希波夫
1962年10月27日,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一艘蘇聯的B-59潛艇(641型,狐步級)在古巴附近的國際海域遭遇了美國的“倫道夫”號航母艦隊。美國人發現之後,向其投放了演習用的深水炸彈,威力只有手榴彈一般大小
。B-59顯然是不知道美國人只是想讓它浮出水面,加上深海通信不暢,美國的這個行為被B-59認為是戰爭攻擊。
1962年10月28日浮出水面的B-59
這種情況下,下達反擊命令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那艘B-59比較特殊,一方面當時攜帶了核魚雷,另一方面潛艇上有一位叫做“阿爾希波夫
”的軍官。阿爾希波夫的存在,使攻擊指令從2人確認變成了3人確認,而他這個第三人顯然不是多餘的。
根據規定,蘇聯的核潛艇要執行攻擊指令,需要取得艇長和政治指揮官這2個關鍵人物的同意。雖然阿爾希波夫在B-59上只是一個副手,但他當時還是一名艦隊准將(相當於美國艦隊司令)。雖然從戰鬥手冊上講他不是關鍵人物,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啊,B-59的行動必須要請示。結果就是被他拒絕了。
瓦西裏·亞曆山德羅維奇·阿爾希波夫
後來,阿爾希波夫一直被認為是阻止那場可能毀滅人類事件的大功臣。不過我覺得即便B-59發射了核魚雷,就算是給美軍造成了重大損失,核大戰也不會發生。因為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都是清醒的,最終也只會歸結為誤傷,賠償了事,只是蘇聯的代價可能會很高。
“無畏”的安德森
美國飛行員安德森上校,原本算不上重要人物,但作為整個導彈危機中唯一的傷亡人員,意義就不一樣了。1962年10月27日(與B-59潛艇事件同一天),安德森駕駛一架U-2F(隸屬於CIA)前往古巴進行偵查。當天中午U-2F被古巴的SA-2導彈擊中,飛機墜毀,安德森身亡。
裝有V-750V的SA-2
按照正常邏輯,在那種危機關頭,任何敵對行為都會被視為宣戰。因為在那5天前,也就是10月22日,肯尼迪剛發表過全國電視講話,明確了美國的態度。甚至在27日當天早些時候,肯尼迪還聲稱如果偵查飛機遭到射擊,他將下令對其發動襲擊
。但U-2墜落後,肯尼迪卻決定不采取任何行動,除非古巴再次發動襲擊。
為什麼呢?因為他不相信這是赫魯曉夫下的命令,後來事實證明確實是古巴自己人幹的。這跟當年斯大林不相信德國進攻蘇聯是希特勒下的命令一樣,只不過結果大不相同。
為表彰安德森的英勇無畏,他死後被追授了一枚“空軍十字勳章”(首位)。但對安德森來說,無論是“無畏”還是“無謂”,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美國軍方和高層是清醒的,沒有不理智的沖動。
縱觀這5位關鍵人物,可以發現,在整個導彈危機中,自始至終赫魯曉夫占據著主動地位,進退自如。而他的目的也很單純——逼退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部署。這手“
圍魏救趙
”本來是一招好棋,但可惜,當時的赫魯曉夫並不知道那些都是過時的導彈。表面上看雙方的條件都得到了滿足,但很明顯,赫魯曉夫的要求也太低了點,而肯尼迪則成了大贏家
。
總結成一句話:古巴導彈危機看似距離毀滅世界僅一步之遙,但事實上只是大國角力,一切可控,遠沒有那麼危險。要說說危險也是政治危險大於軍事危險。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