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生涯

職業規劃 | 三步找到工作的意義,告別職場盲從困境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15日 -
:       
 

馬龍照談危機公關

那次活動以後,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再見面,但是關於他說的“意義”這兩個字,卻能經常回響在我耳邊。

意義是你做一件事的理由,是你為自己的行為找到的合理化解釋。當你找到一件事的意義,你會變得堅定、平和、有力量。反之,你會茫然、動搖,甚至陷入痛苦和盲從。

但今天我們不聊人生的意義,畢竟這個話題可能聊個十年半載都沒有定論,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工作的意義。為什麼要講工作呢?

因為即便我們說一個人能活到100歲,那麼他要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工作時間都要超過50年。考慮到既然大半個人生都要消耗在這上面,還不如讓自己努力去喜歡它,快樂地面對它。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我在給北大總裁班上課的時候,有一位山東的企業家學員,現在是給電網公司提供設備的廠商老板。一次閑聊中我問他,你的第一份職業是什麼?他臉一紅,有些尷尬地說,不怕老師笑話,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窯廠裏搬磚——因為家裏兄弟姊妹多,他是老大,所以小學沒上兩年,就被迫掙錢養家。他又自豪地是說:磚窯廠當時有個紀錄是我保持的,連續搬磚18個小時不歇腳,到磚窯廠倒閉都沒人打破。

可想而知,這一代勞動者當時的工作環境是什麼樣子。

再看一下現一代的勞動者。

前年,咱們一家著名的教育公司內部年會上的一首歌火了起來,這首改編自網絡歌曲的《釋放自我》,因吐槽公司裏諸多不良現象,引起了網友的強烈共鳴。最後公司的老板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得不出來表示要將反映出來的問題做研究整改。

2021年元旦剛過,一家互聯網公司的一位年輕女員工在下班路上猝死,這一事件又迅速引起職場,尤其是互聯網企業關於“996”加班文化的討論。

如果說第一個例子中他的工作是為了生存,那麼,後面兩個例子則是代表了生活和生命!

第一個迫於生存的壓力在工作,第二個則是在工作中釋放自我,而第三個則是希望讓工作將生命更有價值。

那麼,人到底為什麼需要工作呢?

其實我們對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可以看得更清晰。

按照這一理論,可以把我們的工作分成五個類別。

第一類,是從生存需要的角度分析:

首先,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賺錢來解決我們生存的需要,這是我們工作最基礎的需要。因為只有解決了錢的問題,我們才能談更高層次的需求。(基礎需要)

其次,在我們沒有財富自由或者沒有足夠的財富儲備的時候,工作就是為了賺錢,賺錢是我們多數人的,最主要的目的,為賺錢而工作不丟人。(大比重)

第三、無論我們向往什麼樣的生活,規劃什麼樣的人生,我們必須從賺錢開始,我們也不要回避這個問題。——當你離職時,老板所有不是以加薪為手段的挽留,都是假客套。(不可回避)

第二類,從安全需要的層面分析。

首先,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邊界的,很多事情並不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我們每一人的內心深處都時刻存在著一種不安全感。

在原始社會,我們與自然、與野獸做鬥爭,每一個人都需要群體的互助才能生存;而到現在的文明社會,雖然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國家環境,但是競爭卻無處不在,這種內心的不安全感並沒有消失。所以我們內心依然在加強自我保護,去尋找更多的同盟者,而應對這種不安最好的方式就是工作。

其次,我們需要用工作來建立自己對安全的心理防護。在工作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種現象,當一個人的工作量不足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內部的勾心鬥角、拉幫結派、激化矛盾等等。這些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現,俗話說:閑來惹是非
,一個人無事可做,也是件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工作輸出,才能抵消內心的各種恐懼和不安。

第三類,是從歸屬感的層次分析。

首先,工作可以讓我們感到一種歸屬感,我們每一個人除了家庭內部可以獲得歸屬感外,在社會層面我們也需要找到自己的歸屬。而社會參與,最直接的方式都來自於工作,通過工作可以幫助我們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可以交流的人。

每個個體都是孤獨的,人和人之間的交往都需要一個鏈接,而這個鏈接就是因為共同從事一件事,所以我們才成為了同事。仔細算一下,我們與同事共處的時間其實要比家人共處的時間要長。

另外,每個人都需要不同的身份,身份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不同的歸屬感,例如我們在很多場合介紹自己,都會把自己的公司單位信息介紹給別人,一是業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為自己表述一個歸屬的標簽。

第四類,是從尊重的需求來分析。

尊重的需求就是獲得尊重、獲得信心和成就感。那麼如何才能獲得尊重呢?

別人尊重我們,並不是尊重我們這個人,而是尊重我們的價值
。所以,獲得尊重首先要做好我們自身價值的對外呈現。

那如何才能夠讓價值得以呈現呢?這就需要工作,通過工作的結果對外呈現。結果越好,呈現的價值越大,獲得的尊重也就越足。反過來,工作的結果又可以證明自己有價值,這是一種獎勵反饋的心理機制,就會增加我們自信心。

其實,我們所受到的尊重,每一個人的自豪感、成就感,都是來自於被社會的認可和肯定,具體體現為工作中獲得職位、金錢和社會榮譽等等。

第五類,我們從自我實現的層面來分析。

在我們獲得了前四項的基礎上,往往我們的認知會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面,我們的視野也不再僅局限於當下,往往我們可能思考更加長遠的未來,也就是會把自己心中構想的畫面,更加真切的轉化為現實。

這時候就會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為更多人提供更有價值的支持和回饋。這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自我實現的愉悅是最高層次的愉悅,
所以你看,為什麼那麼多企業家,實現財富自由以後,開始關心社會公益和慈善。

從這些層次上看,工作就是我們進行社會參與的必要途徑。

人為什麼要工作?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找到終極愉悅!

但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厭倦工作、排斥工作,在工作中找不到樂趣,認為我的工作就是被強行安排的。對於即將走進工作崗位上的朋友來說,對工作沒有什麼期待,也找不到什麼意義和價值。

去年,我去給一所大學的學生代課,有一次我問他們畢業後的理想是什麼?有的同學卻說是“發呆”。後來聽竇文濤主持的《鏘鏘三人行》節目中說,他也問過一些年輕人的理想是什麼,他們的回答是“睡覺”。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對於工作,我們該如何尋找他的意義呢?

第二個問題:如何尋找工作的意義?

在《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裏有數據表明,職場中有64.1%的人“焦慮”,有50.8% 的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無意義”,還有近60%的人認為,自己正在經曆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

尤其通過觀察所謂“大廠員工”不難發現,很多人都有明顯的焦慮或抑鬱——比如:不停看手機回複工作消息、缺乏睡眠、暴飲暴食、自我厭惡、通過報複性消費獲得短暫的快樂等等。可見現在職場倦怠、職場焦慮的現象非常普遍。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

有人說是因為企業人多,工作成就得不到直接反饋;有人說職業目標與現實工作落差太大;還有人說工作節奏太快,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等等。

這裏我突然想到一位牛人的例子,這位牛人就是作家馮唐。

大家知道他,是因為他寫的作品,他是位作家,但除此之外,他還是全球最大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中國合夥人,後來又做了五年華潤的高管。在他的職場生涯中,可想而知工作節奏和壓力有多大,但即使這樣,他還用業餘時間出了十六本書。所以2017年他寫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文章,能迅速躥火網絡。

有兩件特別好玩的事:

1、他在20多年的職場生涯中,有過68個小時沒合眼的工作紀錄,據說補了10個小時的覺,醒來後發現鼻毛白了兩根。

2、還有一次,他們去外地競標項目,工作了24小時以後,他的下屬卻躺在鋪滿PPT打印紙上哭了。他問怎麼了?那小夥子一臉絕望地說:我瘋了,PPT的邏輯線找不到了。

馮唐用命令的口氣說:趕快回酒店睡一覺,邏輯線我來找!

為什麼他能那麼拼命地工作而不覺得累?為什麼他不嫌棄工作節奏快呢?他不是不知道累,而是知道這事兒做得有意義!對於馮唐來說,工作就是一個道場,是用來修煉自己的。

事成了,自己也就成功了,王陽明強調“在事上磨練”,所以他們認為工作中所有的“苦”都是在修煉自己。這裏的“事”,就是我們所說的工作的意義!

如果你還不知道如何修煉,如何尋找這個意義,這裏給大家三點建議:

一、管理自己的欲望

欲望人人都有,沒有欲望也就成不了事了。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欲”,並不是把人的吃喝拉撒本能滅掉,而是要滅多餘的欲望,比如對權、錢、色這種過度的追求。

怎麼管理這些欲望呢?

古人說:“擺脫俗情,便入名流;減除物累,便超聖境!”

也就是說要擺脫俗套,不以物役
。必須有自制力,把自己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範圍。

比如,很多夥伴在強迫自己加入一些打卡群,比如加入早起群、讀書群、跑步群等等,就是要強制自律,管理自己的體形,管理自己慵懶的欲望。

但這裏也要注意,我是比較反對一些盲從的做法,比如一聽別人四點半起床,就強迫自己四點半起來讀書晨練;一聽到別人一年讀50本書,就要強迫自己使勁讀書。結果,身體吃不消,效率又在下降,知識沒得多少,卻平添了許多焦慮。

早起和讀書是良好生活習慣的一種,每個人生物鐘不一樣,接受信息的節奏也不一樣;每天早起10分鐘,每天堅持30分鐘有效閱讀,循序漸進,從一點點小事做起,這些都是克服懶惰、擺脫俗欲的方法。

其實,真實的欲望滿足,不是欲望的享受,而是成就感的激活!

二、用好自己的天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特長就是的天賦。所以要對自己是哪塊料有所辨析。

錢鐘書先生在生活上和數學方面是一個非常笨拙的人,他高考的數學成績只有15分,他早就知道自己不是研究數學的料,但這一點有不耽誤他對文學和語言的癡迷與成就,錢鐘書一生掌握6種語言,而且是熟練到可以互通古文。這就是他的天賦。

有的人模仿能力強,看一遍別人寫字或是畫畫的筆法,就能模仿出來;那麼他可能在藝術、表演、組織管理、溝通表達等職業方面就會有優勢。

自己有哪個方面有天賦就從事哪個方面的工作,不要逆規律而行,你本來是個播音員,如果非要逼自己成為程序員,那就是強己所難。

不然容易陷入循環焦慮。俗話說“揚長避短”,職場中要盡可能“揚長補短”。

三、平衡工作與生活

在職場中的人最容易忽略去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關系。

很多人認為平衡工作與生活,只是一種態度,而我們發現,這不僅是個態度的問題,更是一種職業能力。如果你的生命中只剩下了工作,那將失去很多絢麗的色彩。你看美國總統再忙,都有時間打高爾夫。

中國古人早就說過“君子之風,不陷於枯寂”,人有木石之念,又要有雲水之趣,不能把自己搞成單調枯燥的樣子。

我在剛參加工作那一年,領導就直接我負責一場2000人規模的高峰論壇。像這樣的大型活動,從確定會場到邀請嘉賓,從安排酒店到組織接待,可以說事無巨細。稍有一些不周全的地方,就會引起會員和嘉賓的不滿。所以,那段時間我和我們辦公室的小夥伴每天都折騰的幾乎崩潰。

一個周六的下午,我們領導看到大家還在辦公室加班,各各面帶苦色、精神萎靡,於是讓大家放下手上的工作,帶我們跑到香山後面的一塊菜地裏。原來他早就在這兒租了一小塊地,每周都過來種菜、澆水、施肥之類的。一個下午,我們摘黃瓜豆角、挖地瓜,在快節奏的工作中當了回農民,忙的不亦樂乎,精神卻有了重新煥發。

所以,工作中再高的高手,每天沉浸在裏面也會有乏味,真正的職業高手是:手上有刀,心裏有佛,腳下有鬧市,心中有山水。

結語:

通過以上的分析,其實我們不難發現:

厭倦工作,可能是職業生涯中的大概率事件;因此我們要對這個階段有所准備,而且要盡量保持頭腦清晰;

平衡工作,或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職業態度;因此我們要不讓自己陷入枯燥乏味的狀態,低頭做事,也要俯視周邊;

認真工作,則應該是通往高層精神愉悅的快速途徑!

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一生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他說:人生如一場修煉,而工作是最好的修煉方式!

真正的修行不是去深山中辟谷,或是竹林中冥想,真正的修行就體現在每一天的工作當中,比如:如何和顏悅色地與同事說話,比如清晰明確地安排事項,如何在別人不理解的時候坦白溝通,如何在獲得成績時不揚揚自得……這些事,無一不蘊含著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不防現在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