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發現

發現“家門口的博物館”,“小切口”裏有大趣味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0日 -
: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博物館是了解一座城市文化的最便捷高效的入口。如今的很多父母親,也愛在節假日帶著孩子逛博物館美術館,潛移默化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可是博物館要怎麼逛才能既有趣又讓孩子印象深刻?這不僅考驗家長的知識儲備,更是文博場館和文旅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國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上海徐匯區,文化資源豐富,區域內有大大小小近30家文博場館,從小切口進入探索體驗,把這些小而美的博物館的趣點、亮點充分地挖掘展示出來,讓市民遊客常逛常新,“家門口的博物館”項目讓親子家庭不出遠門,也能體驗博物館裏的詩和遠方。

牌樓是個啥?牌樓和牌坊區別在哪?講述海派文化起源的土山灣博物館之旅,從鎮館之寶、參展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的中國牌樓講起,從課前微視頻到帶著探索手冊聽講解參觀,再坐下來,在專業雕塑老師的指導下,捏一個牌樓中“獅子滾繡球”的造型元素,孩子們玩得起勁,大人也為解鎖了家門口的博物館的新玩法而頗感收獲。

“這些東西就是要在玩中間去學,像我們生活在城市裏,平時玩泥巴玩得少了,今天正好接觸一下。”一位女士告訴記者,土山灣博物館就在她家附近,“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它原來是做什麼的,一直想進來看看,今天來了才知道它起源於土山灣工藝美術學校,是海派文化的發源地。”

“走馬觀花的話其實沒法得到真正的營養,像今天這樣的活動,有老師講解,也能動手制作體驗,我們孩子和家長都吸收得更多,非常對得起時間上的花費了。”一位爸爸向記者表示。

作為2021年徐匯區政府實事項目之一,“家門口的博物館”體驗項目不僅是徐匯著力打造的文旅品牌,也是“建築可閱讀”從泛讀走向精讀的一種嘗試。通過主動探索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進場館,了解海派文化之源的歷史淵源,感悟上海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大人常常會覺得博物館的知識對他們來說有非常大的界限,他們認為逛博物館是一件好事情,可是不知道從何入手,我們就把博物館裏的故事演繹出來,用孩子們感興趣的、可以接受的語言,把一些歷史文化知識融入進去。”“家門口的博物館”體驗項目開發團隊、上海萱匯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淳淳告訴記者,受徐匯區文旅局委托,“家門口的博物館”系列目前已完成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宋慶齡故居紀念館、交大錢學森圖書館、土山灣博物館、張樂平故居、百代小樓、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八家文博場館的項目開發,以公益性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各年齡層的中小學生和親子家庭。

“一個是線上的微課視頻,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我們有多媒體的傳播渠道,另一方面有探索手冊,觀眾來到博物館後,拿到手冊就可以開始玩,大家可以用探索性的方式自己去找到那些答案,親自去了解這個博物館。還有一部分就像今天我們舉辦的這類親子活動,我們會從博物館裏汲取一個點,作為這個博物館的一個特色,例如今天配套博物館的張充仁雕塑展,我們就讓小朋友親自動手來感受雕塑。”張淳淳介紹。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未來:恢複與重塑”,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文旅部門聚焦博物館運營的社區針對性,博物館活動的年齡覆蓋面以及培養青少年養成走進博物館的習慣,力求將文博活動深度融入市民生活。

本文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