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強勢美國面面觀:美式文化軟實力無遠弗屆:言必稱好萊塢(中)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01日 -
:       
 

陳思進

央視大型記錄片《華爾街》《貨幣》學術顧問,財經達人,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思進注:最近,各類“美國衰敗了”的文章很多,有些分析是事實的陳述、邏輯自洽;不過,有些判斷則可能失之偏頗(如最近因涉非法吸儲被捕某“財經大V”的一系列文章)。恰好我和龐忠甲先生在10年前合著的《美國憑什麼》(2012年出版)介紹了美國的方方面面,現在看來並不過時。那就從4月2日開始,特選摘部分內容,和大家分享……)

4-1-3 言必稱“好萊塢”

(接上)人們心目中,好萊塢電影意味著天馬行空、富於創意、題材開放、視角獨特、結構嚴謹、耐人尋味、審美新意、音效不凡、技術高卓。凡是“大片”,遵循大投資、大回報的商業模式;必有深度內涵,宏大場面;大牌明星、大牌導演和一流的幕後工作人員。

全球500強之一,首屈一指的的娛樂公司迪斯尼,自認為影片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強大的創意能力,而是骨子裏詮釋愛心、關懷、同情、溫暖、善良、勇敢、悲憫的樸實情感,從而構建了作品的靈魂。

好萊塢豐富多彩的電影產品中還蘊涵著以下特點,令觀眾印象深刻,久久難忘:

好萊塢總是站在人類共同的立場上慷慨陳詞不畏強權、反抗暴政、懲惡揚善,不屈服於侵略者。因此在世界各地廣有知音。

好萊塢是一個英雄輩出的電影世界,在這裏,富於人道主義和奮鬥精神的各色英雄充當主角,受到觀眾的崇拜。其中既有現代世界或古時神話中的英雄,更有富於性格特色的傳奇英雄。

好萊塢對總統和大人物的批評諷刺毫不留情,卻不厭其煩地向人們展示善良崇高的小人物;經常強調普通人身上的崇高道德意識。

好萊塢懂得在尊重的前提下表現殘疾人的生活。活躍在好萊塢銀幕上的殘疾人往往樂觀向上、充滿自信。他們挑戰著人生的厄運,自強不息地走向新生活。

好萊塢電影充盈浪漫主義精神,愛情故事是永恒的題材,貫穿於幾乎所有各類作品之中。除了俊男美女、熱情火辣、纏綿悱惻等賣點;金錢物欲橫流之世的可貴純情之戀,總是獲得高度肯定和贊美。

福克斯(FOX)電視台在2003年推出了一檔真人秀征婚節目《誰要嫁給百萬富翁喬伊(Joe Millionaire)》,是該台十六年來收視率最高的節目,不妨作為好萊塢創作靈魂品牌的一個例證。  

節目裏單身漢喬伊繼承了一筆一百萬美元的遺產,欄目組安排了二十位參賽美女跟他約會,經過層層選擇,剩下一個看起來真心愛他的女子。最後主辦單位卻宣稱對不起,喬伊是一個窮光蛋,不是百萬富翁,這一切都是虛構的。此時這位女士不嫁的話,就說明是拜金女;嫁的話,丈夫是個窮光蛋。結果她還是選擇嫁給喬伊。情定之後,欄目組獎勵給這對新婚夫婦一百萬美元,結局皆大歡喜。節目通過這樣一個過山車式情節,導向超越金錢之上的美好婚戀觀。

圖4-1-3 《誰要嫁給百萬富翁喬伊》劇照

無論情節多麼曲折複雜,好萊塢的攝影師們總不會忘記用自己的鏡頭語言來傳達畫面的美感;只要達到有意義的審美高度,不惜極盡一切高科技手段和創意設計之能事。

現在好萊塢每年出產三百至四百部影片。制片投資越來越大,大片動輒上億美元,八千萬美元的算中等制作,三千萬以下的就屬於小成本影片了。

好萊塢的票房收入也越來越高。據悉全球年度票房超過五億美元的大片,超過五十部之多,其中《泰坦尼克號》1997年的票房高達十八億美元。2009年,好萊塢的全球票房破紀錄地超過了兩百億美元。

時至全球化、高科技時代,今日票房其實只占好萊塢盈利的一個零頭而已。電視普及之後,只有不到2%的美國人晚上外出看電影,95%以上的人會留在家裏看電視。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電影公司無不經營電視節目;接著又打進了新興的錄像市場和青少年電子遊戲市場。1990年,美國本土的錄像收入已經高於票房收入;2003年,電子遊戲的收入也已超過票房收入。

現在電影周邊產品的利潤早已超過票房。電影成為音像市場的創造源頭,由而衍生的電子視頻節目,影碟、唱片、卡通、電子遊戲等家庭、個人娛樂,以及圖書、玩具、文具、飾品、服裝產品等全球銷售的收益,遠遠超過了票房。2005年,好萊塢電影公司的票房收益不到總收入的15%,卻從衍生品獲利85%。難怪大片出爐時必須同步或迅速發行電子遊戲等產品了。至於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好萊塢實地遊客,有時一天多達四萬人,帶來的經濟收益也極可觀。

由盈利組成的變化,可以同時看出,好萊塢的魔力早就飛越了電影院銀幕,翱翔天南地北,深入每家每戶,隨身相伴,如影隨形,朝朝暮暮。

美式公司化全球經營之道,正在把好萊塢演變成為美國的“娛樂華爾街”(好比華爾街之於金融業)。事實上,在電影本身從膠片走向數碼的所謂“電影死亡”的時代,“好萊塢”正在逐漸轉化為一個象征性名稱,成為一項業主不定、多國參與,資本靈活積累的全球化經營文化娛樂產業。

迪斯尼的前任首席執行官艾斯納(Michael Eisner)認為,“美國的娛樂產業不是世界的美國化,而是娛樂的全球化。”他強調,至少在娛樂界,“全球化”不等同於“美國化”。如果說早年“西方化”是文化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表現,那麼近年的“全球化”則是七十年代後全球相連的金融和管理效應所造成的一種新格局。資本超越國界的全球性迅速流動造成出口型的跨國、多國公司特別是服務業興旺發達,高速的資本流動打破了傳統的時空概念,速度和效率就意味著利潤和優勢。雖然在全球競爭中,”中心“與”邊緣”的不平等依然存在,但是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已經大大減弱,跨國資本在國際舞台上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待續)

圖4-1-4 迪士尼和米老鼠

2011年09月寫於紐約哈德遜河畔

(思進注:除注明作者之外,所有文章皆為思進原創。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原作者個人的論述和觀點,敬請讀者自行判斷。內容或者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具體投資建議、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更不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