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歷經百年依然風光無限,泉州晉江這條古巷走出無數歷史風流人物!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12日 -
:        
 

夢想的劃水者

本地資訊創作者

泉州晉江,有一條悠長的古巷,它的名字叫“通天巷”它北起館口巷,南達石獅巷,自北而南貫穿大半個老鎮區而至安平橋畔,這條長巷兩側有龔厝埕、泉州伯巷、尿盆巷、呂厝崎、露陽巷等支巷,支巷再與其他小巷互通,而這些小巷子走出了無數風流人物,一起來看下吧。

古巷藏文韻

△劉佳玲|攝

通天巷是安海三十六條古巷之一,昔日凹凸不平的不規則塊石路面,早已換上了平坦的水泥路面,巷子兩邊不少古厝已翻建成新樓,鋁合金門窗和瓷磚外牆擋不住老房子屋頂牆角冒出來的那一抹抹紅。出磚入石、塌壽大門以及燕尾屋脊等閩南建築元素總是出現在眼前,顯露出古巷千年的本色風骨,也訴說著古巷悠遠的歷史故事。巷中的古厝庭院深深,千百年來走出了許多能人賢才,其中不乏文士名儒、僑商巨賈以及慈善大家。漫步長巷,總會感受到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劉佳玲|攝

位於通天巷中段的複興社區居委會,四百多年前曾經是明朝書香世家“璐霞王”的書房。“璐霞王”的王寰是當年一位成功的安平商人,他重視教育,聘塾師課讀後輩。他的子孫後代在這裏口誦“天地玄黃”“趙錢孫李”,日讀“四書”“五經”和《古文觀止》,啟蒙開智,研習經書。王寰的三位孫子王慎中、王惟中、王徽中和二位曾孫王同休、王同贊皆高中進士。其後,王氏五進士得到官府的表彰,明嘉靖年間,晉江縣府在安海立了“進士坊”牌坊,旌表王氏五進士以及其他六位安海進士。在王氏一門五進士中,名氣最大者為王慎中。他聰明早慧,18歲考中進士後即進京入朝為戶部主事。他的著作《遵岩集》代表明朝文學的最高成就,他是“嘉靖八才子”之首,開創了有明一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唐宋派”。

“文有王慎中,武有鄭成功”,這是安海人的口頭禪,王慎中也是閃爍在安海歷史天空的耀眼之星。這位才子晚年回安海居家著述並設塾授徒,最終在安海家中病逝,終年51歲。目前,地方史學者對王家故居原址的位置持有異議,有人認為其位置是在距複興社區居委會百步之遙的培基小學附近。然而,不管王家故居原址的確切位置在何處,通天巷一定飄過王慎中儒雅的身影,也一定頻頻傳響過王家考取功名的捷報。

慈善潤桑梓

倪家大厝位於通天巷南端,古色古香的雙塌壽大門昭示著家族曾經的輝煌。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生員倪人俊趕赴省城參加科舉考試,沿路目睹一個個被遺棄的女嬰,遂生惻隱之心。於是,他半路改弦易轍,掉頭轉身,返回故鄉,把赴考路上所帶盤纏全部拿出來,設立安海育嬰堂。育嬰堂收留的棄嬰日益增多,倪人俊只得變賣家產,以維持開支。後來,他多次歷險到南洋向華僑募捐經費,在安海購置房產,以租養堂。170多年來,育嬰堂雖屢經改名,由私立變為公辦,但收養殘兒棄嬰的慈善性質始終不變。而倪氏一族幾代人也不改初心,由倪人俊到他的兒子倪孫廉、倪麒麟,再到孫輩倪一農、倪濟川、倪端儀,乃至其第四代、第五代後人,無私贊助育嬰堂,接力家鄉慈善事業。

巷中的龔丕清家族也是值得世人尊敬的書香慈善世家。龔丕清是晚清秀才,字有超,又名修敬,他為安海公益事業做了三件事:一是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創辦安海明善堂,為鰥寡孤獨“施茶湯,給棺木”“延醫診病”和按月供養;二是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以自家住宅為堂址創建明誠堂,旨在“宣講善書以勸世,廣行善事以濟貧”;三是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與鄉賢們創辦養正學堂(今養正小學)並任第一任堂長,為安海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龔丕清去世後,其宗侄、泉州西街舊館驛進士龔顯鶴為其撰寫《有超伯墓志銘》,文中贊其“功德開我泉郡未有之善舉”。龔丕清以自己的嘉德懿行打造了本地的慈善樣本,在他的影響下,當時安海地方上出現了“長慶社”“福壽社”“有懷堂”“仁德堂”等慈善組織,慈善的雨露潤澤了更多的弱勢群體。

△《有超伯墓志銘》

龔丕清的子孫後人有著急公好義的家族傳承,當祖國家鄉需要有人助一把力的關鍵時刻,他們經常伸出強有力的雙手。1928年,養正中學初創之時,暫寄寓於養正小學,旅居越南的龔丕清四子龔作粱慷慨解囊,捐建教室“修敬堂”,以解缺校舍之急;1948年養中在寨埔新辦高中,龔丕清的孫子龔純禮又參與捐建教室“港友堂”,助力學校的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華民族的危急時刻,龔純禮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情懷。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沿海口岸被日寇占領,國際援華物資無法進入國內,國內抗戰物資奇缺。國難當頭,旅居越南的龔純禮利用自己是越南中華總商會主席的身份,斡旋於法國駐河內大使館,終於開通了中越第二國際通道。隨後,囤積於越南海防市的大量援華物資經過此通道源源不斷地輸進國內,為祖國抗戰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支持。

興學傳薪火

△西隅小學老校長許書亮及其夫人

在通天巷頂的許詩文紅磚故居前,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許詩文邀集安海屠宰同業公會及諸鄉賢創辦了“安海商立西隅學堂”,此為西隅小學的前身。其後,他的兒子也投身西隅教育事業。1927年起,他的次子許書亮任西隅小學校長達15年之久,期間從未領取過學校薪金。為擴大安海青年女子接受中學教育的機會,1931年許書亮創辦西隅女子中學。西隅小學校友、政協福建省委員會原副主席許集美在許書亮著作《我的回憶》序言中寫道:“在民風閉塞、重男輕女的年代,先生敢於沖破傳統的束縛,為婦女辦了好事。”1992年,旅居香港40多年的許書亮再續“西隅緣”,捐獻港幣25萬元支持西隅小學辦學。

許詩文的三子許書楮也繼承父志,擔任過西隅小學校董會董事長。如今,海內外的許氏第三代、第四代仍繼承著“敬教勤學”的好家風,繼續關心、支持西隅小學,他們出錢出力,商籌學校教學樓的建設,發送教師慰問金。2018年,西隅小學110年校慶之時,許詩文的孫子許顯普又攜家人合捐人民幣20萬元。許氏一族四代人薪火相傳,跨越110多年,奉獻西隅小學,其家族的“西隅不了情”將綿延不絕,也將流芳百世!

悠悠通天巷,古今多少事。巷子出磚入石的牆壁定格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穿行於舊厝新樓間,總覺得這些故事是那麼遙遠,又似乎是觸手可及。巷子地靈人傑,歷史上走出無數的風流人物。現當代,通天巷“巷民”也在各自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教育界、文藝界、政商界等社會各個層面都有來自通天巷的人才,如東南亞影業巨子蘇秋生,中共地下党烈士林拱震,中國駐外大使館參贊林筱安,曹禺戲劇獎獲得者伍經緯,紐約華爾街金融人才陳肖傑,南音高手龔嘉英,他們只是我視線所及的一小部分通天巷“巷民”,相信還有更多的各路高手達人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數百年來,通天巷的“巷民”在這裏居住生息,他們勤讀聖賢書,心存家國情,他們及時行善,施仁布澤。長年累月的積澱,使通天巷形成了詩書傳家和慈善相承的習俗風尚,它是這條古巷的文化和傳統,也是安海這座千年古鎮的本色與風骨。

對此,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泉州晉江的人文歷史還知道哪些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