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探索

張曉凱:“微觀”世界的探索者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14日 -
: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編者按:在宏觀的世界裏,世間萬物,似乎一切盡在眼底。但顯微鏡的出現,卻用科學告訴人們,其實,這個世界可以更“細致”。當科學家們執著的追求事物“真相”的時候,顯微的世界便隨著他們的探索,變得越來越清晰,從光學顯微鏡到電子顯微鏡,分辨率不斷的提升,而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展,農業,醫學,甚至在刑事案件技術檢驗中,都有電子顯微鏡的身影。

“所以,我們要更堅定的探索,唯有如此,才能讓電子顯微鏡更好的服務未來世界。”山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正高級工程師張曉凱這樣說。

作為一名從事電子顯微鏡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張曉凱始終不忘初心,守護夢想,而40年的職業生涯,矢志不渝的探索,更是讓他在電子顯微領域,成績斐然。

張曉凱曾主持或主要參加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山東省科委、教委及高校項目10多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校級及以上優秀成果獎或論文獎20多餘次(篇),在國際、國內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SCI、EI、CSCD收錄等論文100餘篇,其中包括JCR分區的1區、2區論文和ESI收錄文章,論文內容涉及精密儀器、生物醫學材料、材料科學等諸方面,並有多篇研究論文被國際性學術會議錄用,而張曉凱本人則榮獲2006—2007年度中國百名科學管理先進人物等10多項社會榮譽。

有人說,一切的美好都始於緣之一字,張曉凱與電子顯微鏡的緣分,則開始於1985年。那時的張曉凱,是一名山東師範大學化學系實驗技術專業畢業生,1981年1月畢業留校,山東師範大學教務處設備科維修室是他工作的地方,憑借著他對電子技術的濃厚興趣以及較強的動手能力,他被安排負責全校教學儀器設備、各種類型的大型精密儀器等的維修工作,四年時間的維修經驗積累,為後續電子顯微鏡的管理與維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5年,張曉凱按照學校的安排與其他幾位老師共同創立了山東師範大學電鏡中心,並開始從事電子顯微鏡的使用、管理及應用研究工作。選擇了,就要做好,為了熟練掌握電子顯微鏡的各種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張曉凱不斷自我提升。學習,占用了他絕大部分業餘時間。接觸到電子顯微鏡後不久,便使張曉凱徹底愛上了電子顯微鏡。“每次使用電子顯微鏡時,總是能感受到無限樂趣。”就這樣,電子顯微鏡成了張曉凱的事業。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爆發,都源於深厚的積累,積極的工作態度,讓張曉凱在電子顯微鏡領域,屢獲突破。

1988年,張曉凱編著的《日立H-800型電子顯微鏡結構原理和整機線路分析》一書,在全國性電鏡用戶協會會議上被作為專業參考書籍發給電子顯微鏡同行,並受中國科技大學結構分析中心邀請,為該校部分博、碩等師生(包括合肥工業大學部分師生)進行電鏡結構剖析的技術指導。

1989年,張曉凱所在的電鏡中心整合歸入山東師範大學理化分析測試中心電鏡室,同年,他作為主要人員,參加了山東省教委項目《山東省昆蟲病毒資源調查研究》。

1992年,張曉凱與山東輕工業學院、山東醫科大學共同合作完成了陳曉峰教授主持的《醫用可切削生物活性微晶玻璃的研制》項目,該成果填補了我國應用人工生物材料治療脊椎骨疾患的一項空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並於1994年通過山東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1995年,該項目獲山東輕工業學院優秀自然科學技術成果三等獎。

1995年,他與山東輕工業學院騰立東教授合作完成了山東省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納米摻雜非線性光學複合材料的溶膠-凝膠化機理研究》。其中“CaO-A1203-SiO2系統微晶玻璃分相與析晶機理的綜合研究”,獲得1996年山東輕工業學院優秀自然科學理論成果二等獎。

由於其出色的工作成就,在1998年,張曉凱被評為山東師範大學優秀實驗室先進個人。同年,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聘為高級實驗師。

在取得成績後,張曉凱繼續深耕探索。在2001年,他承擔完成了山東省教委項目《電鏡分析火災現場金屬熔融物判定火災原因的研究》,同時,圓滿完成了濟南市發生的十幾起實際火災檢測案例,為濟南市消防局火災鑒定提供了科學參考依據,項目結題後,榮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此外,他作為骨幹人員參加完成的山東省教委項目《複合納米鈍化保護材料的研究》,並於2006年通過鑒定。

2002年,山東師範大學理化分析測試中心整合,電鏡室歸入山東師範大學物電學院,張曉凱在新的環境裏,繼續探索。

他所負責管理運作的電鏡室在省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其他高校、研究單位的電鏡出現技術問題時都積極的與他聯系,尋求技術或問題的解答。幾十年來,張曉凱管理使用的電鏡一直處於良好的工作運行狀態,圓滿完成了校內外科研檢測任務與教學任務,完成各類樣品的分析檢測任務共計萬餘例,其中包括材料科學,生物醫學,半導體材料和口腔材料等,開機機時近萬小時。如今,山東師範大學電鏡室已在省內外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當年(1986年)全國同期購買使用的同型號電鏡100餘台,現如今,仍在正常運轉使用的寥寥無幾,這充分肯定了管理使用者的維護責任心與專業技術水平。

科研中的張曉凱,擅長用科研成果書寫夢想。他說,“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科研;深入研究,主動創新,這也是科研,而這些都是現代科研的特點。”所以,張曉凱,一刻也不肯停歇,因為,技術發展,一日千裏,不進步,往往就意味著落後。

為人師者時,張曉凱又有著緊跟時代的教育理念。“我們不能告訴學生,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走進實驗室。”

這樣的教育方式,說起來,很簡單,但做起來,卻非常有難度。每個學生的性格,學習方式等都不同,要想用同一種方法,來達到普遍效應,是不現實的。所以,張曉凱必須了解他的每一個學生,然後,因材施教。對善於表達的學生,采用討論的模式,在討論中,開拓思維,增長知識,引領他們用更科學的數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對於安靜的學生,多做實驗,並鼓勵其提升表達能力。當一個師者,願意聆聽學生的心聲的時候,那麼,他與學生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融洽,而融洽的氛圍,往往會迸發出更多創新的火花。

40年的職業生涯匆匆而過,張曉凱在科研和教學的歲月裏,作為一名碩士生導師,他深愛他的電子顯微鏡,也深愛他的學生,“我們要注重科技發展,更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只有將科學的火炬傳遞下去,才能讓科學的火種,永遠不熄。”

本文來源:人民周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