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老年

疫情常態化,老年人如何心理調適?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15日 -
: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本文來源:鹹寧廣播電視台」

(記者 蔣俊華)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常態化,人們難免產生或輕或重的焦慮緊張情緒。如何盡快調節心理沖突,以積極的心態度過這一段防疫特殊時期,是擺在每一個人面前的考驗。而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接受信息不暢,心理容易脆弱孤單,更容易在這種疫情面前出現心理上的特殊變化,及時發現和自我調節非常重要。
今天,鹹寧人民廣播電台《健康鹹寧》采訪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敏,分享疫情常態化老年人如何心理調適?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敏、《健康鹹寧》主播:老蔣

嘉賓介紹:孫敏,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鹹寧團市委12355青少年服務台志願者,鹹寧市心理學會理事,鹹寧市心理咨詢師協會會員,鹹寧監獄民警。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師,沙盤遊戲治療師,兒童心理成長指導師,幸福家公益基金家庭教育高級講師,司法部心理矯治能手,湖北省三八紅旗手。

一、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疫情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會帶來壓力。這些壓力可能引發的心理問題,可以用“兩個受限”描述:

一是社交受限。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社交主要集中在社區、公園、茶館或養老機構等,打牌、下棋、跳廣場舞、散步、聚眾聊天和代子女照看孫輩,是許多老年人的日常消遣活動。如今,老年人被勸導盡量不出門,這必然導致老年人面臨更多孤獨、苦悶和空虛,考驗著老年人對這種相對封閉生活方式的適應能力。         

二是認知受限。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保持聯系,但老年人受到視力、思想和能力、習慣制約,無論與人維持互動,還是接受疫情資訊,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聽途說”的現實朋友圈,缺少主動查詢權威信息和求證辟謠的能力,這容易導致老年人要麼把疫情不當回事,覺得不讓出門沒道理;要麼過度緊張,產生恐懼。

兩個受限,引發的外在行為主要表現在:

1、過度忽視疫情的嚴重性

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年人出門不戴口罩,不加防護,照常在小區溜娃聊天,走親訪友,包括逛菜場等,好像疫情離他們很遠,以至於“如何勸爸媽戴口罩”成了年輕人的一個網絡熱議話題。這種行為背後,還有一部分是隔離、否認等心理防禦機制的運作。比如,以不戴口罩的外在表現來忽視外在風險和傷害,似乎病毒並不存在,並不那麼厲害,我們身體扛得住,從而獲得內在的安全感和掌控感,這好比掩耳盜鈴,有些自欺欺人的意味,只是這一切是在潛意識上發生的,並不為意識所知。同時,這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會讓個體自我感覺和效能感會相對好一點,有了能力去應付生活的其它方面。事實上,在病毒面前老年人更是高風險的人群,防範意識缺乏及防範方法不當的情況對社會整體抗疫確實帶來被動和不良後果,比如,揚州老太跨市麻將館傳“毒”,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

2、過度“重視”疫情的發展

另一極端是,一些老年人對於這場疫情時時刻刻關注,過度關注負面消息,不斷轉發朋友圈、微信群,如驚弓之鳥,出現焦慮,抑鬱,失眠、恐懼和絕望等症狀。這與老年群體普遍存在的對健康的擔憂和對生命的絕望感有關,早在70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埃裏克森(Erik Erikson)提出了人類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他認為在老年階段(65歲以上),由於衰老過程,老年人容易產生對生命的絕望感。那在疫情影響下,老年群體會更易啟動置換、轉化等心理防禦機制,過度關注疫情和負面消息,聚焦、誇大危險的傾向,這其實表達出對生命的珍視和緊張、留戀感。同時,心理上的波動,也易引發老年人身體上的連鎖反應,帶來第三個問題。

3、共病風險增高

有慢性軀體疾病的老年人,比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如果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發生重症的風險幾率相對較高,增加了老年人對患病的恐慌和焦慮。本身患慢性軀體疾病的老年人,受病痛折磨的時間長,心理負擔重,可能已有焦慮,抑鬱,失眠等心理症狀,不良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增加罹患疾病的可能。所以,患有慢性軀體疾病的老年人容易出現“共病”現象,更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負擔和壓力。

二、如何幫助老年人調節心理渡過疫情防控期?

1、理性、客觀看待疫情有利於保持平穩的心態。幫助老年人從官方渠道了解正確的疫情發展相關信息,去看到政府正在組織有效的防控工作,醫務人員也在努力戰勝疫情。病毒侵襲人體有其特定的渠道,只要做好防護,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就能很好地防控疾病。

2、掌握科學的防護手段有助於減少恐懼。對於防護意識有限的老年人來說,家人就要擔當起“安全宣傳員”的責任,客觀地向他們普及疾病及防護相關知識等,動員老年人開展保護自己的措施。

3、家人的支持是老年人心理調節的保障。老年群體的心理調節離不開家人支持。畢竟老年人和社會各方面的交集較少,信息來源較少,社會資源和人際支持較為不足,所以提高老年人的安全防控意識,疏導情緒和心理問題,化解孤獨和無助感,需要社會,社區,尤其是家人的宣傳,陪伴和支持。

4、對於已經有焦慮恐懼情緒的老年人,更要耐心地陪伴、安撫,幫助他們緩解焦慮和恐懼情緒。同時,做心理知識的普及,告訴他們有情緒是正常的,有些情緒是能更好保護人生存的,比如焦慮和擔心死亡,其實也是給人指出了如何科學照顧自己的提示,是在告訴人們要改變帶來現狀的固有行為,做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改變,比如一些生活衛生習慣,日常注意點滴小事去做到,就能對抗病毒,給予到他們信心。鼓勵他們孤單無聊時去參與社區志願活動,讓他們緩解孤獨又能增強生命價值感。這些使得他們體會到在家人的陪伴下,在防控工作全面開展下,自己是安全的,疫情是暫時的,生命是有意義的,生活是有希望的。

5、年輕人要作好示範,保護和保持身心健康。你的身體力行,強於千叮嚀、萬囑咐,說得再多,不如做給他們看,並且做得開心,並看到了效果。另外,我們可以幫助老年家人學會識別自己生理和情緒上的不適,不良反應較輕時可自我調整,當反應嚴重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三、老年人的自我調適

疫情防控,人人有責。老人比其他人更有應對麻煩的經驗和經歷,只要多一點科學的防護、保持良好的心態,並從“防”、“智”、“仁”、“動”四個字上付諸行動,相信我們一定會戰勝這場疫情。

防:是做好主動防護,嚴格遵守疫情防護要求,一是勤洗手,戴口罩,盡量不出門;二是有規律飲食,保證休息和睡眠;三是居家適當地觀看電視,聽聽戲曲,做做拿手飯食,盡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這可以增強人對現實的掌控感。

智:是主動學習新方法,融入新媒體時代。作為老年人,我們記憶減退,但我們人生的智慧其實積累更多,學習能力也沒有喪失。老年人多接觸新事物,能更有效延緩大腦衰老,多通過電視、官方微博、大喇叭、社區宣傳畫等方面全面了解疫情真實情況,不信謠不傳謠,科學合理地判斷,可以有理智地面對疫情,有效降低焦慮,事實上也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仁:是主動和他人連接、共情,體諒年輕人的生存壓力。年輕人應當多照顧、陪伴老人、長輩,同時他們面對工作、家庭、教育,甚至是生存的壓力、責任更大,作為老年人,我們多一份健康,多一份好心情,就是在為他們減負、減壓,讓他們能更集中精力、能力投入生活、工作和全社會的抗疫中,那我們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是一份更廣義的大仁愛。這份價值感,是我們可以去主動創造其實也是一直在做的,那這個時期,更不能少。

動:是主動去活動、運動,自覺增強免疫力。作為老年人,我們身體機能降低,氣力跟不上是一個事實,那適當運動可以延緩衰老,強身健體也是一個被證明的事實。居家情況下更要做一些簡便的力所能及的鍛煉或遊戲活動,增強免疫力,提升健康水平,不給子女和社會添麻煩。離了廣場舞、麻將館,還有很多更新奇、有趣的事情去嘗試、探索,能增強生活的意義感。同時,有機會成為一個“有趣”的、“在點”的老人,增加了在兒孫面前的吸引力,在家庭中的融入度也會更高。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愛能治愈一切。愛自己,多一絲自信與自律。愛家人,多一份耐心和陪伴。愛他人,多一分同理和寬容。愛萬物,多一些平等和尊重。這個世界會好起來的,請給每個生靈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