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職場獵人:與跳單鬥智,親歷中年高管狼狽,萬元起家年入上億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10日 -
:       
 

鈦媒體APP14:47鯤鵬計劃獲獎作者,鈦媒體APP官方帳號,優質科技領域創作者

文丨財經故事薈

知乎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女人想通過婚姻跨越階層,得選擇啥職業?”

最高贊的回答是空姐或者獵頭,這當然是玩笑。

其實,獵頭堪稱經濟發展的風向標之一——高速增長,則人才需求興旺,獵頭服務需求提升,反之,則獵頭需求下跌。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中國獵頭企業注冊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僅有2020年注冊量有所下降。

另據《谷露2020年獵頭行業報告》披露,2019年,中國共有獵企及相關機構5萬個,獵頭40萬人。獵頭行業年產值也達到千億規模。

但大眾對於獵頭,依然所知甚少,大多停留在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獵場》裏。

有人覺得獵頭遊走於職場,與精英對談,與高管平坐,如同魔法師一般,似乎手握著改變社畜和精英職場人生的開關。

也有人覺得,獵頭就是如同房產中介一般,門檻不高,幾萬元幾個人租個辦公室,就能輕松啟動,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為了一探究竟,《財經故事薈》采訪了幾位獵企創業者,他們一路打怪升級,見識了職場百態,也品嘗了獵頭行業的光榮與心酸。

29歲的kevin,原本是學舞蹈出身的嬌嬌女,如今學會了與“跳單”客戶鬥智鬥勇;因為獵頭行業越老越吃香,從技術大牛轉行幹獵頭的Lam,慶幸自己避開了35歲“魔咒”;獵服集團創始人Tiger,萬元創業,產值上億後,卻越發覺得,獵頭行業的本質在於“經營人心”,為此他在公司推行合夥人制度,讓出大半利益。

“幸好創業獵企,否則35歲,將是我人生瓶頸期”

Lam,36歲,北京獵企創業者

寫代碼出身的Lam有時很慶幸,自己早早丟棄了碼農的身份,轉身做獵企,“否則人到中年,小概率實現財務自由,大概率可能會遭遇年齡危機,被大廠嫌棄”。

他的同學林宇(化名)就未能幸免。曾就職於某家手機大廠的林宇,從2012入職年到2020年離開,七八年間,年薪一路從50萬提升到100多萬。

其實,在逼近35歲紅線之前,林宇曾一度掌握進退的主動權。

2018年時,這家手機公司增速放緩,開始減薪,找到下家的林宇主動提出辭職。但因為入職時簽署了競業協議,公司恐嚇林宇,下家也在競業名單裏,如果執意要走,需要賠償300萬元違約金。為此,林宇沒敢貿然離開。

2020年,手機公司優化,曾經提出辭職的林宇,成為了被優化對象。時年36歲的林宇,找到Lam求助。

但因為年齡尷尬,Lam幫其牽線了幾個大廠,都未能入職,“要入職也行,給的薪資很低,林宇也不願去”。

待業了大半年,直到今年3月,林宇才以技術合夥人的身份,入職AI領域初創公司,年薪50萬,比前公司薪資降了一半。

“而且,其中一部分還以期權形式兌付,林宇人到中年,家庭壓力很大,本來是只想要現金的,但他沒得選”。

做了十多年獵頭,這樣的例子,Lam見過很多,“35歲以上,對薪資待遇要求高,而且精力不如年輕人,沖勁不足,而且喜歡討價還價,對利益比較計較,顧慮較多,同時慣性思維強,不易接受新事物,所以不受待見”。

據他觀察,互聯網大廠招聘一線技術人才時,最青睞二十七八歲的候選人,“年輕,也有點有經驗,沖勁十足”,招聘總監時,優選三十歲左右的,“經驗相對豐富”。

早些年間,Lam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2008年,從某985高校計算機專業畢業的Lam,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事Java後端開發。當時,公司經常去他的母校校招。上司就詢問善於交際的Lam,願不願意去母校招人,Lam欣然應允。這次轉崗,為他創立獵企埋下了伏筆。

創業伊始,Lam主要做老東家的單子,“當時,獵頭行業競爭不那麼激烈,傍上幾個穩定的老客戶,小獵企就能活得不錯”。

當然,Lam並不甘心一直做“小公司”,他一直在尋找機會。2016—2017年,借助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東風,Lam做了不少大單子,員工也一度達到30多人。

然而,隨著監管嚴控,互聯網金融行業遇冷,用人需求驟降,賴以支撐的企業紅利結束,Lam公司受到很大影響,而且,技術出身的Lam,又沒有太多管理經驗,公司半年就虧損了150多萬元。

此時的Lam意識到,獵頭是做人的生意,不太容易標准化,而且周期性太強,規模大了,支出和收入平衡很難把握。

Lam的經歷恰好印證了行業發展特點——大量小微公司,才是獵頭行業的主流。谷露報告顯示,中國僅8%的獵企規模近百人,40%的獵企不足10人,30人以下的獵企,占了總量的75.8%。

幾次波折後,Lam開始尋找後路,把公司人員縮減到10人以內,嘗試借力互聯網平台,線上線下業務一起做。如今,公司把60%的精力放到線上,40%用於維護線下老客戶。

拉勾優勢在於專注互聯網行業,上面活躍著125萬家企業,967萬個職位。從阿裏、字節跳動等大公司,到得物、去哪兒這種中型公司,需求豐富。

在Lam看來,互聯網行業不僅與他的人脈背景、公司專業優勢匹配度較高,而且互聯網行業薪酬高,所以獵頭服務客單價較高,而且人才流動性大,獵頭服務需求旺盛。

“比如,平台職位細分度專業度高,比如針對Java人才,其他招聘平台可能就僅有一種崗位,但在拉勾上可以搜索到3-4種細分職位,可以給候選人多種選擇,成單率就會比較高”。

目前,Lam公司線上營收正在逼近200萬,在公司總營收中占比三分之一左右。

創業十年,經歷過高低起伏後,現在的Lam佛系了不少,他不再一味求大,“做個小而美的獵企,沒有996的辛苦,也不受KPI的高壓,每天還有空健健身,身心放松,吃喝不愁,也挺好”。

至少,相比於他那些仍在一線寫代碼的大部分前同行,Lam無需擔心35歲年齡危機,“獵頭行業,比拼的是職場經驗,是人脈資源,是人心洞察,越老越吃香”。

學舞蹈出身的90後獵頭,如今與“跳單”客戶鬥智鬥勇

Kevin,29歲,山東獵企創業者

“不記得,這是第幾次被‘跳單’了”。

kevin,跳舞出身的90後女孩,2017年因為喜歡挑戰,一頭紮進青島獵頭公司。

“淺喜似蒼狗,深愛如長風”,這是Kevin的微信簽名,她慢慢愛上了這個成己達人的行業,從職場小白一直做到團隊leader。

2019年末,Kevin決定辭職創業獵企。

結果成交的第一單,Kevin就遭遇了“跳單”。

kevin公司的員工,為某公司推薦一位廣告運營總監,面試之後,用人公司就把候選人Pass了。

過了一個月,該企業客戶又私下邀請候選人入職,沒有通過kevin,也沒付服務費。

這就是獵頭行業經常遇到的“跳單”。

“以前做獵頭,大概每20單就有一個跳單的。”kevin難掩氣憤,足足跟了三個月的單子,不能白忙活。

在這個行業幹了四五年,Kevin積攢了不少“鬥爭經驗”,她不動聲色。讓員工換了一個陌生號碼,聯系候選人打探現狀,然後錄音保留證據。費盡周折後,最後才要回了6萬元服務費。

kevin笑說,“以前不覺得獵頭多高級,感覺就是媒婆,為人才找個好’婆家’,現在才明白,獵頭是集心理學、偵探學、人力管理於一身的綜合學科”。

2020年,Kevin成立公司時,恰逢新冠疫情爆發,大多數人考慮風險,自然不敢創業。

可Kevin想得不一樣,她認為,盡管疫情導致企業縮減招聘規模,引發獵頭服務需求下滑,但供給端的競爭也會少一點。

相比其他行業,獵頭創業門檻不高,一間辦公室、幾台電腦、幾部電話、招來幾個人,十幾二十萬投入,就能輕松啟動。

但門檻低,意味著競爭激烈,而且成單不易,獵聘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每推薦20個人,才有一人成功入職,成功率僅有5%。

Kevin創業之後,打擊也來得猝不及防。創業之初投入的10萬元,是Kevin的全部積蓄,很快便入不敷出。

“招不到人,長時間沒回款,現金流斷裂,沒有資源,搶人搶客戶都挺難”當困境一個個猛烈砸來,Kevin一時頹了。

“每天晚上都去喝酒,不記得喝幾瓶,反正啤酒瓶橫七豎八扔在地上,服務員催著打烊,頭很暈,身體也不聽使喚”。

在kevin的記憶裏,這個畫面經常閃回,她連續失眠三個多月,只有喝得半醉才能勉強入睡,Kevin迷惘得好似暗夜上空的星星。

去年年底的三個月最難熬——冬季通常是獵頭行業年度業績的沖刺期,還要為下年業務作規劃,但當時,連員工的工資和年終獎,Kevin都沒著落。

從父母手裏拿了3萬元援助款臨時救急,被迫“啃老”的Kevin有點難堪。

意識到單打獨鬥難以為繼,2020年7月,Kevin在前獵頭公司老板的推薦下開始與拉勾獵頭服務平台合作。

再次遭遇“跳單”後,Kevin也無需沖到一線,平台出面與對方企業協商,不到半個月,2萬多的服務費就打了過來,“平台有項目經理、獵企發展專項跟進,還有法務、律師團,就算打官司,也有人在背後力撐”,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如此輕松。

而在日常時分,“傍”上平台後,Kevin無需自己BD用戶,就不愁客戶——互聯網公司通過在線平台發放招聘需求,Kevin公司接單後,再到人才庫裏匹配候選人,然後對接雙方遠程面試溝通等。

依仗平台優勢,身在青島,公司也不用承擔一線城市那麼高昂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同樣可以做全國性的生意,其最大的客戶來源地是北上廣。

當然,Kevin服務的公司以中小微企業為主,這是現實考量。

kevin透露,中小微企業成單一般3個月左右,就能拿到回款。相比而下,大廠對人才要求高,招聘流程長,回款動輒半年以上,小獵企等不起耗不起。

而且,大廠的獵頭服務競爭太過激烈,BAT等巨頭平均擁有200—300家獵頭供應商,但是內部錯綜複雜,一般比較青睞於比較大規模的獵頭公司。Kevin的公司只有7個人,資歷不夠,人力單薄,她也沒有人脈,很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今年,Kevin公司業務慢慢上來了,她預計年淨利潤可以達到二三十萬,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員工,月均工資也都達到萬元以上。

有了底氣的Kevin也敲定了未來三年規劃,計劃在山東青島、淄博、濟南再開3家10人規模的獵企,每家獵企年利潤達到40萬。

萬元創業,親歷家電高管狼狽,八年後成身家上億

Tiger,34歲,上海獵企CEO

“獵頭的意義,既能成人達己,還能閱盡職場百態”。

這是Tiger堅守獵頭行業的最大動因。

剛畢業時,他自己都尚未走出初入職場的迷惘,就要參與規劃白領精英的職場人生,“很有挑戰也很有意思”。

2017年,某家電企業高管委托他牽線找下家。

這位高管已經40多歲,在這家企業幹了十幾年。從一線銷售幹起,對公司忠心耿耿,曾經為了搶渠道、搶位置,不惜和競爭對手大打出手,“一線炮火裏幹出來的”。

到了2017年,上述家電企業創始人退休,兒子接班,與父親理念不同,也看不上父親那些草莽出身的老部下。盡管萬般不舍,但忍不了二代當家人的冷藏,這位高管也只能選擇離開。

對談中,高管感歎人生之艱,職場之難,忍不住紅了眼圈,聲音哽咽。此後,他們成了相交至今的好友。

這件事深深觸動了Tiger,“職場就是個野蠻叢林,沒有誰是常勝將軍,所以需要我們獵頭的助攻助力”。

Tiger本人也是例證,他創業近十年,也踩過不少深坑,“好幾次,公司差點抗不過去了。”

他24歲開始創立公司,靠幾萬元啟動資金,如今30歲出頭,企業年營收上億,目前員工規模750人,在獵頭行業已經能排名到Top20以內。

但即便如此,比起風口上的互聯網巨頭和獨角獸,這依然是一個“小生意”,“獵頭是個剩者為王的行業,有很多創業者可能接受不了,覺得來錢太慢,但沒辦法,它的行業特性就是慢”。

必要時刻,Tiger甚至主動求慢,比如去年疫情一來,大量客戶收縮招聘,需求陡然下降,與此同時,公司的七成人員位居武漢,疫情惶惶之下,“很多員工逃離了湖北,人員流失了不少”。

而入職十年,他也總結了不少獵頭行業的“生存秘笈”。

其一,用合夥人制度打破獵企只能做小、留不住人才的魔咒。

“這個行業的薪酬特點是底薪低,業績高,我們公司好獵頭和差獵頭的收入差,能達到十幾倍”,Tiger告訴《財經故事薈》,高壓之下,大多數人堅持不了三年,就會轉行,流失率很高。

為了培養合格的獵頭,Tiger建立了“傳幫帶”的傳統師徒制度,他先親自帶出公司第一批合夥人,然後再讓他們繼續“開枝散葉”,“這個過程是急不得的,起碼帶上一年半載,他們才能稍微入門”。

而為了留住人才,Tiger的做法是成立大量子公司,推行合夥人制度。目前,已經控股了30多個注冊在各地的子公司,都由合夥人掌舵。

在子公司,合夥人說了算,而且可以分到大半利益。“利散人聚,現在的年輕人很現實,你用空頭支票忽悠不了的,想做大,就要當老黃牛,讓合夥人賺到錢,彼此成就。”

與此同時,由於獵頭業務大部分在線完成,因此,合夥人可以自由選擇辦公地點,湖北武漢、陝西銅川、河南南陽等地,“他們有很大自主權,想去哪裏創業就去哪裏創業,十八線小地方也沒關系”。

不少合夥人選擇回到老家,“掙著比肩北上廣同行的收入,花銷少房價低,基本上他們就比較穩定了,不會流失了”。

其二,要及時調整航向,不要迷信風口行業,通過服務不同行業,降低行業周期性風險。

創業初期,公司是從All in 太陽能行業客戶開始。但到了2012年,太陽能行業受到外部政策沖擊,行業大面積裁員,獵頭服務需求驟降為零,很多回款沒有及時追回,就成了壞賬。

公司的20多個員工,最後走得只剩下幾個人,員工流失達到9成。

一度心灰意冷的Tiger,回到湖北老家,閉關思考了一段時間,決定轉向正當風口的互聯網行業。

而後,把互聯網行業做細做深,分成社交、電商、遊戲、傳媒、短視頻等類別,“做專才有競爭力”。

目前互聯網行業客戶對公司的營收貢獻占比四成。

與此同時,因為互聯網行業周期性很強,因此,公司也有意拓展其他行業客戶,以圖分散風險,撬動增量。目前,公司累計服務了5萬多家客戶,來自各行各業。

其三,要借力打力,和平台合作。

Tiger的公司並未成立專門的BD部門,接單主要依靠於互聯網平台,“我司的優勢在於交付,所以我們不想分心去BD,就像富士康一樣,它只負責生產手機,它不適合賣手機。”

如今來自互聯網獵頭平台的單子,為公司帶來了七成營收。其中,僅拉勾一家,對公司營收大盤的貢獻,就從去年的5%上升到今年的23%。

在Tiger看來,線上獲客的優勢明顯:其一,在線的獲客速度遠高於線下,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平台打造了評價機制,促進行業優勝劣汰,服務好的獵頭公司可以脫穎而出:獵頭顧問也具備了反向選擇權,無需在不靠譜的客戶身上死磕。

線上線下結合的運作模式,讓他在逆境裏找到一條活路。Tiger計劃,3年內,員工規模超過3000人,營收超過3個億。

結語

盡管獵頭行業規模市場在上行,但企查查數據顯示,2021年前10月,中國吊銷、注銷的獵頭企業共有304家,

消失的獵企幾乎有著相同的原因:新冠疫情帶來的損失;BD客戶成本巨大;10人以下獵企議價能力較弱等等。

行業優勝劣汰還在加速,如何脫穎而出?

某互聯網平台曾對入駐的數千家獵企創業者進行畫像,發現了成功獵企的共同特性:非常擅於運用平台發展客戶,提高效能;在獵頭領域專注,學習能力強,追求專業度上的精進;崇尚工匠精神,任何一個單子都會做到極致;踏實走穩當下每一步,不冒進,有反思,有目標。

在殘酷的職場叢林裏,從事“圍獵”生意的Lam、Kevin、Tiger,升級打怪之路還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