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試述梅堯臣的書學思想及其對書法的貢獻


字體大小:
2022年3月10日 -
:       
 

葛錦明

第1049期

內容提要:梅堯臣作為北宋著名詩人,在書法上也有著鮮明的書學思想。他主張書法與人的道德品格息息相關,那些能夠在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必定是在為人品格道德修養和社會貢獻上都同樣傑出的人。他給我們留下了“古人皆能書,獨其賢者留”的名句。梅堯臣在書法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一是對宣州諸葛高散卓筆的推廣應用,影響宋代及以後至今的書風;二是對南唐後失傳的澄心堂紙(宣紙)進行的搶救仿制恢複生產,使這一中華瑰寶得以綿延不絕。

主題詞:梅堯臣 書學思想 書法貢獻

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北宋著名詩人,安徽宣城人。因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梅宛陵”、“宛陵先生”。宋仁宗時賜同進士出身,授國子監直講,後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又稱“梅直講”“梅都官”。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並稱“蘇梅”。與歐陽修往還交厚。他曾和歐陽修、尹誅一起發動了一次影響深遠的詩文革新運動。反對空洞浮豔的西昆體,主張詩歌要面向現實,因事而作,風格要“平淡”“清麗”。對蘇軾、王安石、陸遊等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因此也被稱為宋詩開山祖師。存世有《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約2900篇包括詩歌、文賦作品,留下了諸如《田家語》《魯山山行》《東溪》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梅堯臣作為北宋時代傑出的詩人、文學家,當然少不了與文字、書法有著密切聯系。雖然梅堯臣的書法未見史傳,亦無墨跡傳世,他自己在詩中曾經說過“我不善書心每愧”。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他寫過一些有關書法的詩作,表達過他對於書法的一些思想觀點,特別是他還對書法作出過相當的貢獻。本文試就這方面進行論述。

一、古人皆能書,獨其賢者留

宋嘉祐四年(1059),梅堯臣時在汴京,與歐陽修詩文唱和。歐陽修寫了一篇《世人作肥字說》:

amocity
amocity

  


世之人有喜作肥字者,正如厚皮饅頭,食之未必不佳,而視其為狀,已可知其俗物。字法中絕,將五十年,近日稍稍知以字書為貴,而追跡前賢,未有三數人。古之人皆能書,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不可勝數也。使顏公書雖不佳,後世見者必寶也。楊凝式以直言諫其父,其節見於艱危,李建中清慎溫雅,愛其書者,兼取其為人也。豈有其實,然後存之久邪?非自古賢哲必能書也,惟賢者能存爾,其餘泯泯,不複見爾。

這篇文章表達了歐陽修堅持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傳統的觀點,即“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從儒家傳統的文化立場,以人品、道德的角度去審視書法作品,認為顏真卿、楊凝式、李建中三人的書法作品之所以能流傳,原因在於他們都具有高尚的人品道德。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有意思的是梅堯臣看了這篇文章以後,循其文意,寫下了《韻語答永叔內翰》這首詩作:

世人作肥字,正如論饅頭。

厚皮雖然佳,俗物已可羞。

字法歎中絕,今將五十秋。

近日稍稍貴,追蹤慕前流。

曾未三數人,得與古昔儔。

古人皆能書,獨其賢者留。

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求。

不知前日工,隨紙泯已休。

顏書苟不佳,世豈不寶收。

設如楊凝式,言且直節修。

又若李廷中,清慎實罕侔。

乃知愛其書,兼取為人優。

豈書能存久,賢哲人焉廋。

非賢必能此,惟賢乃為尤。

其餘皆泯泯,死去同馬牛。

大尹歐陽公,昨日喜疾瘳。

信筆寫此語,謂可忘病憂。

黃昏走小校,寄我東郭陬。

綴之輒成篇,聊以助吟謳。

應當說作為歐陽修一生的摯友,梅堯臣對歐陽修文章中的觀點是十分贊同的,否則他也不會寫下這篇詩作。由此,我們可以斷言,梅堯臣在書法上的審美思想也是遵循書法傳統觀點,主張“書如其人,心正則筆正”的。而他的詩句“古人皆能書、獨其賢者留”。則更加讓人易於誦讀和銘記。特別是詩中“後世不推此,但務於書求,不知前日工,隨紙泯已休”。這些話,對於今天的書法人是否仍然還有警示作用呢?

二、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

宋嘉祐四年(1059),梅堯臣家鄉(安徽宣城)筆工諸葛高送給梅堯臣幾枝毛筆、梅堯臣轉送給了歐陽修,歐陽修得筆後,十分高興,寫下了《聖俞惠宣州筆戲書》④一詩:

聖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筆。

宣人諸葛高,世業守不失。

緊心縛長毫,三副頗精密。

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京師諸筆工,牌榜自稱述。

累累相國東,比若衣縫虱。

或柔多虛尖,或硬不可屈。

但能裝管榻,有表曾無實。

價高仍費錢,用不過數日。

豈如宣城毫,耐久仍可乞。

詩中他高度稱贊宣州諸葛高所制的毛筆十分精良,耐久適用,也批評了當時市場上的其他毛筆價高質次。

梅堯臣當時也唱和了一首《次韻永叔試諸葛高筆戲書》⑤:

公負天下才,用心如用筆。

端勁隨意行,曾無一畫失。

因看落紙字,大小得疏密。

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

頻年值我來,我愧不堪七。

安能事墨研,欲效前人述。

懶性真嵇康,閑坐喜捫虱。

是以持獻公,不使物受屈。

果然公愛之,奇蹤寫名實。

豈惟播今時,當亦傳異日。

嗟哉試筆詩,藏不容人乞。

在這首詩中,梅堯臣首先稱贊歐陽修在政治、文化上的才乾,說他在行事用心上與用筆一樣:“端勁隨立行,曾無一畫失。”大小疏密都很恰當。當然,這其中可能有對朋友的贊譽之美。但是歐陽修在書法上還是有一定成就的,蘇軾曾評價他的書法:清眸豐頰,極具神采,筆觸圓潤。從傳世的歐陽修作品看,也是如此,字跡雋秀,一絲不苟,頗有魯公風韻。當然歐陽修更大的貢獻是在書法理論上。他提出的“學書為樂”“學書消日”,學書要“不害性情”等觀點對有宋一朝“尚意”書風的掀起是起到了理論先導作用的。由此也將書法由實用、載道向抒情達意的藝術境界更推進了一步。

詩中還說:“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

朱東潤《梅堯臣詩選》注曰:“諸葛高,宋宣城人世工制筆、至高尤有名,為雞毛、鼠須、老兔、散卓諸種,書久而毫仍健”。有人研究認為是諸葛高創制了散卓筆。如果是這樣,那麼諸葛高應當是對書法有大貢獻的人。從書法史的發展來看,書法姿勢的變化與書法工具變化(由柱心筆到散卓筆),對書法的構成風格變化具有極大的影響並起著內在動力作用。這如同我們今天講的“科技改變生活”,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可以講,正是散卓筆的使用助推了宋人尚意書風的盛興。

特別是,由於有梅堯臣的推薦,諸葛高的筆才在北宋上層官員、文人之間廣泛使用,並得到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這樣一些大文豪兼書法家的稱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梅堯臣是對散卓筆這一書法工具的推廣使用有重大貢獻的人。

三、予傳澄心古紙樣,君使制之精意餘

澄心堂紙曾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朝庭特制用紙。宋蔡襄在《文房四說》中說“紙,李(後)主澄心堂為第一,其為出江南池、歙二郡”,是南唐時“百金不售一枚”的名紙。有人考證,南唐“澄心堂紙”主要產於宣州,徽州一帶(當時尚無池州建置),就是唐代前中期的宣紙。但經過戰亂、南唐滅亡後,其紙雖存,但已無人生產。北宋時經仿制,終於將這一國寶(宣紙)複興。至今已越千年仍然綻放著燦爛光輝。李暉先生(安徽省博物館原副館長)在《論梅堯臣與澄心堂紙的綿綿情結》⑥中考證,正是梅堯臣策劃並提供樣紙,由歙州刺史潘夙組織紙匠隊伍經精心研究,艱辛制作,才使澄心堂紙得以仿制成功。

李暉先生在文章中介紹了歐陽修於宋康定元年(1040)獲朋友(劉尚文,字原父)贈送的南唐後主宮中遺留的澄心堂紙十枚(張),歐陽修十分珍惜,並制作《和劉原父澄心紙》詩,以示感謝。他同時想到了摯友梅堯臣,於是從中抽出二枚(張)用精織的絲絨品裹好,著人送給時在襄城縣令任上的梅堯臣。梅堯臣得紙後十分喜愛,滿懷激情寫下了《永叔澄心堂紙二幅》的長詩:

昨朝人自東郡來,古紙兩軸緘滕開。

滑如春冰密如璽,把玩驚喜心徘徊。

蜀牋蠹脆不禁久,剡楮薄慢還可咍。

書言寄去當寶惜,慎勿亂與人剪裁。

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

澄心堂中唯此物,靜幾鋪寫無塵埃。

當時國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圖書及此紙,輦大都府非珍環。

amocity
amocity

  


於今已踰六十載,棄置大屋牆角堆。

幅狹不堪作詔命,聊備麤使供鸞台。

鸞台天官或好事,持歸秘惜何嫌猜。

君今轉遺重增愧,無君筆劄無君才。

心煩收拾乏匱櫝,日畏撦裂防嬰孩。

不忍揮毫徒有思,依依還起子山哀。

詩的字裏行間流露出驚喜珍惜和感慨之情。這是梅堯臣第一次得到澄心堂紙,六年後,即仁宋慶歷六年(1046),他又第二次得到澄心堂紙。時任太帝禮院知詰的宋敏求(字次道),從南唐舊庫中得到澄心堂紙數百枚(張),出於對梅堯臣的敬佩和景仰,寄贈了一百幅(張)給了梅堯臣。為此,梅堯臣揮筆寫下了《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長詩: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取簾勻割脂。

焙乾堅滑若鋪玉,一幅百錢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為予嘗說江南時。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窺。

城破猶存數千幅,致入本朝誰謂寄?

漫堆閑屋任塵土,七十年來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乾薄,比於古紙誠堪嗤。

古紙精光肉理厚,邇歲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贈予兩軸令寶之。

是時頗敘此本末,遂號澄心堂紙詩。

我不善書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遺。

重贈吾赧不敢拒,且置縑箱何所為。

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描繪了澄心堂紙的制作工藝程序,李暉先生認為,這是南唐之後第一個詳細介紹澄心堂紙制作技術的詩文。可見,宣城一帶乃澄心堂紙之產地,梅堯臣作為宣城人,對澄心堂紙的生產工藝是十分熟悉的。潘吉星先生在《中國造紙史》中說:梅堯臣後將澄心堂紙樣若乾贈送給歙州人潘穀(約1010—1060,善制墨),由後者仿制,成功後又贈梅堯臣三百枚。但是,李暉先生考證,梅堯臣是將紙贈給了歙州刺史潘夙,由潘夙組織紙工進行仿制,成功後遂贈給梅堯臣三百枚紙。這一點可從梅堯臣《九月六日登舟再和潘歙州紙硯》詩中得到映證:

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

予傳澄心古紙樣,君使制之精意餘。

自茲重詠南堂紙,將令世人知首尾。

又得水底碧玉腴,溪匠畏持如抱虺。

拜貺雙珍不可辭,年衰只怕歔歈鬼。

不管梅堯臣委托仿制澄心堂紙是潘穀還是潘夙,有一點是確鑿無疑的,那就是澄心堂紙的制作自南唐滅亡失傳後,是由梅堯臣提供樣紙進行仿制的!也由此成就了後世宣紙工藝綿延不絕的傳承。所以說這是梅堯臣對中國書法包括繪畫事業的又一項巨大貢獻!

綜上所述,梅堯臣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同時也是中國書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書學思想繼承和捍衛了儒家傳統的以人品道德為尚的書學審美思想;他對於書法工具毛筆由柱心筆改為散卓筆起到了重要的推廣作用;他積極帶動了北宋時期澄心堂紙的仿制複興工作,對於宣紙這一國寶級書畫載體的綿延傳承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我們認為應當肯定並宣揚梅堯臣對書法事業的貢獻,在中國書法史上應當有他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宛陵先生集》卷二七《答宋學士次道寄澄心堂紙百幅》

《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二十九《世人作肥字說》

朱東潤《梅堯臣詩選》二四五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④《歐陽文忠公集居七外集》卷四

⑤朱東潤《梅堯臣詩選》二五0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⑥李暉《論梅堯臣與澄心堂紙的綿綿情結》百度文庫共享文檔2013

(作者系原 宣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調研員,宣城市書法協會副主席 )

制作:童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