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2年4月15日 -
: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在這篇文章裏,在父親送朱自清求學的路上,他看著自己的父親越過鐵軌,去給他買橘子。
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愛護,不僅讓朱自清熱淚盈眶,也感動了無數讀者的內心。無獨有偶,也曾有一名作家用自己溫暖的文字,寫出了人世間最真摯的親情。
這部作品就是《目送》,作者龍應台。《目送》是一本散文集,包含了龍應台的七十三篇散文,這些散文大部分以描寫親情為主,內容涉及父親母親、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子女。
《目送》裏面的文章,情感真摯,感情細膩,非常值得一讀,作品一經發表,便風靡華語世界。
龍應台這個名字,非常男性化,但她確實是一名感情細膩的女性,正如《目送》裏面的文字那樣,充滿慈愛與和善。
對父母之愛,是《目送》的主要內容,龍應台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充滿溫情的文字,表達了自己對父母濃濃的愛。
但《目送》外的龍應台,又是一名尖銳的批評者,她筆鋒銳利,總是能發現現實中的不好事物而大加批判,可見其文學修養的豐富性。
除了作家的身份,龍應台還是一名官員,曾經是台灣地區"文化部"首位部長。龍應台還具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她生於台灣,長於台灣,後求學於美國,在美國和德國都工作過,也曾嫁給了一位德國人,生下一對混血兒。
她的作品,在歐洲國家的報刊上多次發表,為中國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龍應台在文壇與官場遊刃有餘,既能順應官場的繁文縟節,又能靜下心來寫文章,算是一位成功的女性文人。
父親隨國民政府遠走台灣
解放戰爭後期,隨著國民政府政權在大陸的失敗,蔣委員只好帶著殘存的國民政府勢力來到台灣。
隨同國民政府一同退走台灣的,不僅有國民政府的精銳部隊,還有國民政府要員的家眷。這些國民政府軍官跟隨蔣委員來到台灣,並沒有做好紮根台灣的打算。
因為當時國民政府退走台灣只是權宜之計,蔣委員一直想要反攻大陸,重新奪回政權,這些人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大陸,回到自己的故鄉。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新中國成立後,政權穩定,兵強馬壯,讓蔣委員無機可乘。國民政府的高官也只好留在台灣了。
龍應台的父親名叫龍槐生,湖南人。在他才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挑著東西到集市上販賣,遇到國民政府的軍隊經過,龍槐生"意外"地參了軍,開始了軍旅生涯。
龍槐生後來與一名叫做"美君"的浙江女子結了婚,兩人育有一個兒子。此時,還是在解放前,兩人將兒子交給母親撫養。
後來,國民政府的軍隊節節敗退,形勢變得危急了起來,美君打算去接自己的兒子。
也許是因為自小跟著奶奶生活的緣故,這個孩子死活不肯跟著自己的母親走,美君決定等待戰爭結束後再來接他。
沒想到,這一別,就是海峽兩岸的距離,闊別了38年後,龍槐生夫妻才算是見到了他們的大兒子。龍槐生夫婦跟隨國民政府大部隊來到了台灣。1952年,他們的女兒出生了,這個人就是龍應台。
雖然出生於台灣,但龍應台始終認為自己是湖南人,想必這是繼承是父親的意思。由於政治原因,龍槐生始終未能回到家鄉湖南,龍應台也一樣。龍應台第一次來到湖南,是將自己父親的骨灰送回湖南衡山。
貧困的童年
台灣地區的經濟,在解放前本就不發達,國民政府帶領的大量外來人口,一下子湧入這個島,更讓台灣的經濟不堪重負。
除了這些人的生存問題,國民政府還要積極備戰,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解放軍攻入台灣,一方面也是為反攻大陸做准備,台灣地區的民生之艱辛,可見一般!
雖然是國民政府的軍官,但龍槐生一家生活貧困,甚至連生活都難以為繼。為了生存,美君靠給別人織漁網賺錢養家糊口,為了讓龍應台能上得起學,龍槐生不得不到處找人借錢。作為外來人口,想必沒有少受別人的白臉。
漫漫求學路
少年時期的龍應台非常聰明,在學校裏,她的成績常年保持在班級十名以內。在讀書期間,龍應台閱讀了大量書籍,包括了許多知名哲學家的著作。
龍應台考入了台南成功大學就讀,她的專業是外文系,正因為如此,為她後來求學並求職於歐美創造了條件。
大學畢業後,經過短暫的工作後,龍應台來到了美國求學。八年後,龍應台獲得了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位,並留在了美國工作。
在留美期間,龍應台寫下了自己的成名作《中國人,你這什麼不生氣》。在這篇文章裏,龍應台以一名知識分子的口吻,要人們追求公平公正,要人們重視社會的問題。
這篇文章在台灣反響熱烈,也讓龍應台也成了一名女憤青。
在美國期間,龍應台認識了一位在美國當外交家的德國人,後來,這名德國人成為了她的丈夫,兩人後來養育了兩個孩子。
回到台灣
在離開台灣十年後,龍應台帶著自己的德國丈夫回到了台灣,在台灣的大學任教。也就在這個時期,龍應台正式開始寫作。
龍應台以一名憤青的角度,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野火集》,憑著犀利的語言和獨到的見解,野火集一經推出,便風靡台灣,一時洛陽紙貴,多次再版,以至於達到了五個台灣人之間就有一人有一本野火集的地步。
熱鬧的背後,龍應台無比熱愛家庭,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取名為"安德烈",這個孩子對於龍應台無比重要。她成為了一名偉大的母親,專心照顧著自己的孩子,甚至於後來,龍應台專門為兒子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是《親愛的安德烈》。
事業與家庭的成功,並沒有留住自己的德國丈夫。身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事業上的不順利,讓這位德國人對台灣的生活失去了興趣,他決定去瑞士工作。
在歐洲的時光
為了成全自己的丈夫,龍應台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跟隨自己的丈夫來到了瑞士生活,這期間,她的精力主要花費在對孩子的養育上。
夫妻兩人來到瑞士後,這下換龍應台難受了。盡管自己的英語很好,但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學習中文,她堅持著講中文,而她的丈夫經常說德語和英語。
一家人之中,竟然出現了三種交流語言。龍應台經常要在三種語言之間來回切換,這對於一位以中文寫作的人來說,挑戰不小。
這一切都讓她非常難受,變得像一個市井婦人一樣。為了孩子的成長,龍應台承受了這一切,但當他們的孩子慢慢長大後,龍應台還是決定要為自己的事業奮鬥。龍應台不假思索地就同意了,因為她覺得自己還算有抱負,絕不能淪為一名家庭主婦。
龍應台只身一人回到台灣,當上了台北文化局局長,與馬英九成為搭檔。兩人之間配合非常默契,所以在後來馬英九當上台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再次邀請龍應台出任"文化部"部長一職。
家庭的變故
事業上的成功,也為家庭帶來了隱患。三年後,龍應台任期結束,迫不及待地回到歐洲與家人團聚。
不過這時,她卻發現,隨著孩子們的長大,青春期的叛逆,讓龍應台的兩個孩子與龍應台之間產生了隔閡,孩子們開始疏遠她。
好在龍應台是一位智慧的母親,她決定發揮自己的特長,以文字來和自己的孩子交流,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的由來。
在這本書裏,龍應台將自己想對孩子們說的話,用充滿母性與慈愛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她還采取與兒子合著的方式,促進與兒子的感情加深。在她的努力下,大兒子接受了她,兩人還為這本書的稿費分配問題開起了玩笑。
但世上哪有絕對完美的事情,龍應台處理好了自己的事業,處理好了與兒子的關系之後,轉身卻發現,自己與丈夫之間,已經產生了不可修複的裂痕,最終,兩任的婚姻結束了。
背離初衷的龍應台
李敖是痞子,龍應台是憤青,同為台灣知名作家,兩人之間難免有糾紛。
龍應台花費了400多天寫出了《大江大海》,李敖立即針鋒相對地寫出了《大江大海欺騙了你》,指責龍應台虛偽。
如今,龍應台還在香港地區生活,只是,她已經背離了自己的初衷。
無論龍應台變得怎樣,她都曾是華人世界廣受歡迎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一些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她成功的育兒經驗,對於常人也是一種可供學習的東西。
我們就暫且記得那個寫出《目送》和《親愛的安德烈》的龍應台吧。
文/林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