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2年4月25日 -
:
《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成書於19世紀中葉。該書信集記錄的時間從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歷時30年,所涉及內容極為廣泛,包括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
《曾國藩家書》行文從容鎮定,不拘形式,揮筆自如,有感而發,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盡管曾國藩流傳下來的著作不多,但僅就這部家書,便可窺見他的學識造詣和道德修養。曾國藩作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學家、文學家,對書信格式極為講究,顯示了他恭肅嚴謹的學風。
《曾國藩家書》共435篇,其中《與祖父書》14篇,《與父母書》48篇,《與叔父書》9篇,《與弟書》249篇,《教子書》115篇;另附《致夫人書》《教侄書》等7篇,內容包括修身養性、為人處世、交友識人、持家教子、治軍從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輩,中對諸弟,下及兒輩。
在為人處世上,曾國藩終生以“拙誠”“堅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說:“吾自信亦篤實人,只為閱歷世途,飽更事變,略參些機權作用,便把自家學壞了!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將篤實複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
至於堅忍功夫,曾國藩可算修煉到了極點。他說:“困心橫慮,正是磨煉英雄,玉汝於成。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生平咬牙立志之訣。”曾國藩崇尚堅忍實乾,不僅在得意時埋頭苦乾,尤其是在失意時絕不灰心,他在安慰其弟曾國荃連吃兩次敗仗的信中說:“另起爐灶,重開世界,安知此兩番之大敗,非天之磨煉英雄,使弟大有長進乎?諺雲:‘吃一塹,長一智。’吾生平長進,全在受挫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費其氣而長其智,切不可徒然自餒也。”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國藩主張勤儉持家,努力治學,睦鄰友好,讀書明理。他在家書中寫道:“餘教兒女輩惟以勤儉謙三字為主。……弟每用一錢,均須三思,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權勢,則家中子弟最易流於驕,流於佚,二字皆敗家之道也。”他希望後代兢兢業業,努力治學。他常對子女說,只要有學問,就不怕沒飯吃。他還說,門第太盛則會出事端,主張不把財產留給子孫,子孫不肖留亦無用,子孫圖強,也不愁沒飯吃,這就是他所謂的盈虛消長的道理。
在治軍用人方面,曾國藩對於武器和人的關系,認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殺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軍隊治理上主張以禮治軍,“帶勇之法,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我輩帶兵勇,如父兄帶子弟一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他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煙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為使官兵嚴守紀律,愛護百姓,曾國藩親作《愛民歌》以勸導官兵。
在戰略戰術上,他認為戰爭乃死生大事,應“先求穩當,次求變化”。在用人上,講求“仁孝,血誠”原則,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選人標准是“崇實黜浮,力杜工巧之風”,因而石達開說“曾國藩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曾國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訓基地,李鴻章、左宗棠、彭玉麟、華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曾國藩家書》示例
今日我們用《曾國藩家書》中的一篇《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作為例子來看看。
四位老弟左右:
昨廿七日接信,暢快之至,以信多而處處詳明也。四弟七夕詩甚佳,已詳批詩後;從此多作詩亦甚好,但須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餘於詩亦有工夫,恨當世無韓昌黎及蘇黃一輩人可與發吾狂言者。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詩;用心思索,則無時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穀;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昔某官有一門生為本省學政,托以兩孫,當面拜為門生。後其兩孫歲考臨場大病,科考丁艱,竟不入學。數年後兩孫乃皆入,其長者仍得兩榜。此可見早遲之際,時刻皆有前走,盡其在我,聽其在天,萬不可稍生妄想。六弟天分較話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橫慮,大加臥薪嘗膽之功,切不可因憤廢學。
九弟勸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荊七遺去之後,家中亦甚整齊,待率五歸家便知。書曰:“非知之艱,行之維艱。”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若神明耳。自此後當以九弟言書諸紳,而刻刻警醒。季弟天性篤厚,誠如四弟所雲,樂何如之!求我示讀書之法,及進德之道。另紙開示。
作不具,國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付九日
這封家書的大意用現在的語言表達就是:
我們這些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件事靠得住。進德、指孝、悌、仁、義的品德;修業,指寫詩作文寫字的本領。這兩件事都由我做主,得進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進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今天進一分德,便可算是積了一升穀;明天修一分業,又算剩一分錢。德和業都增進,那麼家業一天天興起。
至於寶貴功名,都由命運決定,一點也不能自主。入學遲、早,入學時間都是生前注定。考的方面雖盡其在我,但取的方面聽其在天,萬萬不要產生妄想。六弟天分比諸位弟弟更高些,今年沒有考取,不免氣憤埋怨。但到了這一步應該自己將自己衡量一番,加強臥薪嘗膽的功夫,切不可以因氣憤而廢棄學習。
《尚書》說:不是認識事物難,而認識了去實行更難。九弟所說的道理,也是我久已知道的,但不能莊嚴威厲,使人望著人像神一樣。自此以後,當以九弟的批評作座右銘,時刻警惕反省……
從《曾國藩家書》中,我們可以窺見其對當代教育的一些啟示:
在學習方面,曾國藩的教育方法值得我們借鑒。首先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曾國藩“只求讀書明理,不求升官發財”的教子理念在當今確實有規勸世俗化的作用。讀書是為了讓孩子明白道理,分辨是非,掌握技能和改變命運,具備完善的人格,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所以不要給孩子灌輸這樣的思想,否則一方面會讓孩子不免世俗化氣息過於濃厚,另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在求學的道路上背負太大的壓力。
其次要懂得注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子女注意掌握學習的方法。曾國藩的讀書指導中“有志、有識、有恒”三原則是很好的方法,家長在教育子女過程中不妨沿著這樣的三條原則加以引導,讓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這將成為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寶貴財富。
在修身方面,曾國藩的教育方法同樣值得我們借鑒。現在許多家庭存在教育誤區,忽視孩子的人格品行教育,致使許多的孩子在走向社會之後,很難融入社會之中。我們從曾國藩的家書中可以看到,他把做人與修身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教育子女不仗勢欺人,不作威作福。在封建時代像他這樣的官宦之家能做到這一點實屬不易。同時他還不准自己的子女濫用特權。在曾紀澤奔赴長沙參加科考之時,曾國藩就教育他場前不可與州縣來往,不可遞送條子,進身之始,務知自重。這一點在我們當今這個“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大行其道的時代,的確有振聾發聵之效。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十分注重子女美好品德的培養,使他們不因為生於官宦之家就養成驕奢淫逸、貪圖享樂的惡習,而是讓他們養成勤勞儉樸和謙虛謹慎的好習慣,這對於子女來說都將是受益無窮的。
曾國藩家書自成書以來便風靡流行,歷久不衰。後經多家取舍整理,形成多種版本。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真實而又生動的人生寶鑒。
◎本文原載於《人民政協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