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山東一奇怪姓氏,百家姓中沒有,學者考證他們竟是明朝皇族後人


字體大小:
2023年8月09日 -
:       
 

中國的每一個姓氏,都有著獨特的來源,是一個家族傳承乃至血緣的符號,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姓氏,正所謂“坐不改姓,行不改名”!

但並不絕對,一個人姓什麼,有時候也會變動,最常見的如皇帝賜姓、少數民族漢化等改姓,歷史上的徐世勣、鄭成功等都得到過皇帝賜姓,少數民族使用漢姓的情況就更多了,如今很多滿族人就已經改為漢姓。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為了躲避災難,為了整個家族的存亡,不得不改名換姓,這種現象在王朝更迭時尤其頻繁,本文談的話題就於此有關。

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區,有一個叫“昃家莊”的地方,該莊和周圍聚集了大量昃姓村民。然而在宋朝《百家姓》中,卻沒有記載昃姓,清末《續百家姓》中也不存在昃姓,這就難免引人好奇,昃姓到底有何淵源、從何而來?

當地昃姓村民介紹,他們是明朝皇族後人,祖先為了避難而改為昃姓,流傳至今已有17代,按一代20年計算距今大約340餘年歷史。但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有一種攀附心理,總喜歡拿歷史名人作祖先,如今甚至還有人自稱秦檜後人,所以昃姓村民自稱朱元璋後人並不奇怪。

不過,學者考證《博山縣志》、《昃氏族譜》等相關資料之後卻發現,昃姓村民的確是明朝皇族後裔,准確的說應該是明末衡王後人,姓氏之中暗藏玄機。

根據史書記載,明朝時期,淄博隸屬青州府(如今是濰坊轄下青州市),先後有三位明朝皇子被封於青州。

amocity
amocity

  


封於青州的藩王,第一個是齊恭王朱榑,朱元璋的第七子,但生性狂妄藐視法律,1399年朱允炆削藩,就將朱榑貶為庶人,朱棣靖難成功之後恢複了他的親王身份,但因為犯事又被貶為庶人,最後朱棣孫子朱瞻基將他賜死。總之,朱榑及後人去向比較清晰,沒有改名換姓的理由和動機。

第二個是漢王朱高煦,朱棣的二兒子,身強力壯作戰勇猛,一心惦記皇位,被朱棣封於青州,卻始終不肯就藩,而是待在北京不同搞陰謀,朱棣和朱高熾都忍了他,但朱瞻基忍無可忍,上台之後就將他貶為庶人,最終朱高煦死於西安門內。與朱榑一樣,朱高煦及後人也沒有改名換姓的理由。

第三個是衡王朱佑楎(他的印章,見上圖),明憲宗朱見深第七子,1487年被封於青州。從朱佑楎開始到明末,一共歷經六世、七王,末代衡王朱由棷,與永歷皇帝朱由榔輩分相同,兩人同樣淒慘。

1644年,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敗李自成,清軍入關,北方大地淪陷。忠於明王朝的衡王府裨將李士元,勸說朱由棷稱帝,挑旗反順抗清,但朱由棷膽小如鼠,反而投降了清軍。面對這等好事,剛剛入關的清軍自然歡迎之至,但好景不長,1645年時天下反清浪潮洶湧,順治借口衡王府有人造反,將朱由棷騙到北京軟禁了起來,1646年直接找了一個理由將他給殺了,並抄斬衡王府,同期被殺的明朝藩王及家人數萬。

於是,青州衡王家族四散逃命,來不及逃走的則被變賣為奴,家產財寶“半歸禪刹,半入侯門”,逃走的一支來到山東境內西部群山中一個被稱作“坡莊”的地方,就是如今山東淄博博山區域城鎮昃家莊。國破家亡心難平,但繼續使用“朱姓”又怕被發現,所以族人以《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語為據,將朱氏改為昃氏,明志自己為明王朝宗親,寄托了對故明王朝的哀思,又避免了滿清王朝對朱明遺族的殘酷追殺。

amocity
amocity

  


不過,關於昃來歷,還有一個說法。

《昃氏族譜》和《碑文》考證:昃氏先祖昃龍、昃鳳,系明朝朱氏後裔,逃難到博山西山王大嶺下,時已過午。因太陽偏西為昃,故取其義命姓氏為昃。後以姓氏命村名為“昃家莊”。

因為對清朝懷有滅國深仇,而且順治謊言騙殺末代衡王,所以昃氏對其後代留有“居青山,廣謀田,務桑農,不取仕”的遺訓。根據史書記載,昃氏盡管田地不少,屬於富裕之家,但在清朝卻沒有一個當官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昃氏是衡王後裔的結論。

如今,全國昃姓一共有1萬多人,主要分布於陝西府穀縣、山西保德縣、山東淄博博山區和香港台灣台北這五個地方,但按照山東淄博昃姓後人說法,“昃家莊是昃姓人的老家”。

有意思的是,昃的讀音是zè,但根據文獻記載,當初衡王後人以昃為姓時讀音為hān,白讀為hán,而如今淄博博山區昃姓人口中卻讀zhai(音同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