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字體大小:
2021年8月31日 -
:
可馨育兒說
百家榜創作者,母嬰期刊撰稿人,優質親子領域創作者
文/可馨育兒說
傳統認知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就成了操持家務、全職帶娃的主要群體。隨著受教育的女性越來越多,職場女性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們跟男性一樣有能力,甚至職場能力KO男性。
在帶娃問題上,要求與爸爸平分秋色,我要帶娃,我也能賺錢,憑什麼你不帶娃。
男性帶娃的情況,在城市也有很多,因為家庭結構簡單,沒有太多人幫忙,父母就要共同分擔,一起努力把孩子撫養好。
在《侃侃而談》裏,被問及是否願意讓伴侶全職帶娃時,麥迪娜果斷拒絕,我並不願意讓丈夫在家裏,因為我思想比較保守。我小時候,爸爸外出掙錢,媽媽在家把我帶大。原生家庭給我的思想是,媽媽勤儉持家,爸爸要外出打拼,養活一家老小。我覺得男性長期在家裏會出現心理問題。
馬劍越持不同觀點,我能接受老公在家帶娃。因為我媽是女強人,爸爸伺候她一輩子,一天三餐做給她。但是,爸爸有了新的變化,有些忍受不了這種生活了,想要回歸職場,做什麼無所謂,有事做最重要。
如果丈夫整天在家裏,我也不能保持對他的態度,是否會發生改變。
我們可能覺得男性因面子不願在家呆著,其實不然,超過一半的男性願意,可女性反對男性在家。
事實上,能不能接受全職帶娃,主要看父母雙方的觀念,這種觀念來源於原生家庭和周圍環境造成的影響。但是,從對孩子有利的方面來看,父母在家庭教育和陪伴中不要缺席。
我提到的不缺席,跟上不上班沒有關系不大,不上班陪伴時間更多,並不能因為是職場父母,就不抽時間陪伴和教育孩子,所有的喪偶式婚姻,背後都有原因,要麼夫妻關系不和,要不麼推卸責任。
但是,全職帶娃因為與社會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長期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生活,又不能很好調適心理狀態,或多或少會出現心理問題。
全職爸爸會出現心理問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社會傳統認為男性要在外打拼,即使男性願意在家帶娃,妻子也支持丈夫的選擇。鄧超也曾表示想放下事業,好好陪伴孩子。但男性的接觸面不只有家庭,他還要接觸社會,背後還有親友的看法和交流,大多數人會反對男性這麼做,男性不賺錢會被認為“沒出息”,雖然他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經濟能力要高於孩子教育,這是家庭生存之本。
李承鉉因為做全職爸爸,出現心理抑鬱,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年時間,即使感覺身心俱疲,仍然感覺自己沒做什麼事情,情緒沉積在內心太久,形成心理抑鬱。不僅給事業按下了暫停鍵,同時也要面對外界議論的壓力,在女兒睡著後,他會默默地流淚。
全職媽媽同樣會遇到問題
我看到一段視頻,婆媳之間因帶娃引起爭執,兩人當場翻臉:
兒媳:你出去上班,我回來帶娃,全程我做我帶,我當全職媽媽,不用你照顧,你能不能接受?
婆婆:我不管!
兒媳:你不管啊,可以啊,明天我就說辭職,我不幹了啊!
年輕夫妻真的很不容易,既要上班又要帶娃,老人如果有空閑,能帶就幫一把。如果丈夫有能力賺錢養家,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妻子全職帶娃就沒有顧慮。
有人說,婆婆帶娃全憑意願,婆婆退休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難道一定幫忙帶娃嗎?年輕時已經把孩子拉扯大了,年老了還要拉扯大孫輩嗎?這輩子都在帶娃,是不是一種病態?
韓國父母的育兒觀
韓國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21年3月,韓國在崗的全職爸爸有1.3萬名,全職媽媽有111.2萬名,同比減少9.3萬名,比10年前減少了37.3萬名。
可見,父親參與育兒的情況逐漸變多,人們形成了一個認知,帶娃是父母共同的事情,而不是媽媽一個人的活。
韓國鼓勵父母共同育兒,並設置了一些鼓勵措施,從2022年起,0-1歲的嬰兒家庭,每月可領到1800塊錢的補助,折合30萬韓元。
同時可享受育兒假,父母雙方均可享受三個月的假期,同時每月可領16800元的育兒補貼,折合300萬韓元。
如果是否全職帶娃擺在你的面前,你會如何選擇?說說你的理由,留言區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