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歷史

狀元故裏流芳懷古,杭州富陽洞橋鎮一位歷史傳奇人物施肩吾的故事


字體大小:
2021年11月22日 -
:       
 

三葉草玩攝影19:43攝影師,本地資訊創作者,旅遊領域愛好者

杭州市富陽區西北部山區有一座靜美小鎮——洞橋,是杭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施肩吾故裏。陶德富老師特地帶領我們走讀群群友前去拜謁。施肩吾(780-861),字東齋,號棲真子。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舉進士,後被欽點為狀元,他是集詩人、道學家、台灣澎湖的第一位民間開拓者於一身的歷史傳奇人物。因為歷史變遷,真正的“狀元府”遺址已是那五雲山下金燦燦的稻田。

眼前的“葉家私塾”,是施肩吾小時候上學的地方,門樓上有一匾“狀元學堂”。這個院落看來也是近年挖掘狀元史跡而布置的,院子的右面有一處掛滿小木牌的名字欄,上面都是在私塾上學學生的名字,也許這裏才是學生們上課的地方。私塾對面的山上,現在是施肩吾公園所在地,一條遊步道通往山頂,公園裏有望台閣、狀元台等。

狀元學堂

私墊學生掛名廊

“葉家私塾”門口不遠處有一口方塘,塘邊有水井,看來是古人取水和洗滌的地方。還有一長方形小池,壁上掛著“洗硯池”三字,傳說池中原有施肩吾讀書時親手種的蓮花。這蓮花的花瓣和荷葉上散布著墨點,那是施肩吾洗硯時灑上的,俗稱墨荷花。

施肩吾從小愛寫詩吧,“葉家私塾”的牆上掛著他寫的《春遊樂》詩句:“一年三百六十日,賞心那似春中物。草迷曲塢花滿園,東家少年西家出。”在以詩選官入仕的唐朝,施肩吾以《太羹不和賦》與《早春茂雪詩》科考中式。施肩吾一生與詩歌同行,他有詩集《西山集》十卷傳世,其中編入《全唐詩》內,共一百九十八首詩。

施肩吾遣任江西按察使,時局動蕩,苛捐雜稅多,官場又黑暗,他難耐官場這一套,就寫了一首《上禮部侍郎陳情》詩,"九重城裏無親識,八百人中獨姓施。弱羽飛時攢箭險,蹇驢行處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難反,貧女如花鏡不知。卻向從來受恩地,再求青律變寒枝。"他就隱居於洪州(今南昌)西山,潛心學道修仙。

施肩吾為什麼學道修仙?有他生性淡泊,不願為官的心態,傾向於道家清靜寡欲,與世無爭的原因。再是道教曾被唐高祖李淵下詔宣布為三教之首,在當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山幽谷道觀幾乎無處不在,道教深深贏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學道修仙能得到社會的尊重。

施肩吾一生,歷經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等九朝,也正是唐王朝走向衰微之時,他潛心修道二十年,寫下了道教《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黃帝陰符經解》、《鐘呂傳道集》等著作,成為了一名道學家。世人稱他華陽真人,又俗稱他為“施狀元”。

施肩吾的晚年遷居澎湖,成為他人生旅程中一大亮點。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亂,施肩吾率領族人乘木船,經過多日漂泊,到達了澎湖並最終在此定居。他把大陸的先進生產方式和農業生產技術也帶到了那裏,與當地人一起參加生產勞動,開發寶島。被後人譽為"開發澎湖的先驅者"。

在澎湖,施肩吾寫下了一首七絕來描述當時的澎湖:“腥躁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裏。黑皮少年學采珠,手把生犀照鹽水。”這是第一次將澎湖寫入詩中。《台灣通史》也有記載:“及唐中葉,施肩吾始率其族,遷居澎湖。肩吾,汾水人,元和中進士,隱居不仕,有詩行於世。其題澎湖一詩,鬼市鹽水,足寫當時之景象。”

施肩吾最後還是葉落歸根,唐懿宗鹹通二年,施肩吾謝世於澎湖,享年八十二歲。其後,他的族人將他及其劉氏夫人的壽棺一同移葬於浙江老家羅墓山(今名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