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5年7月16日 -
:
原創
作者:閱微文史堂
我中華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歷史文化更是源遠流長,直到如今依然有眾多的古代遺跡可循;暫且不說有機可循的各處遺址,僅是現存的“地名”就足以證明其悠久歷史,就比如河北“邯鄲”,三千餘年來一直沿用至今,也算是我國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了。既然“邯鄲”有著三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在這片燕趙土地之下,同樣埋葬著無數的歷代帝王將相;就在上世紀80年代,在一次施工中居然再次發現了古墓的痕跡,還在淤泥中找到了一件距今兩千多年的“開襠褲”,專家卻說它是一件很實用的國寶級文物。
先說古之“邯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而且還是當時“趙國”的都城。再說地下隱藏的古墓,迄今為止,考古專家先後發現了磁縣北朝古墓群、林村古墓群、戰國時代的“趙王”古墓等等,其年代跨度更是從戰國時代、漢代,直到著名的東、西兩座清代皇陵古墓群。由此可證,“邯鄲”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之處,地下更是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各類文物瑰寶;就在上世紀80年代,邯鄲大搞經濟建設,在修路時居然在水溝中又發現了一座古墓。
當時正值重修路面,一位施工人員正在鋪設排水管道,沒想到一鐵鍬竟挖出個黑漆漆的大洞;再“邯鄲”發現古墓的例子也不少,因此在場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把這個“大洞”和古墓聯系在了一起,再等考古專家趕到後馬上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不出所料,這洞就是古墓的墓室,高約3米,四壁均為漢代青磚砌成;但令人遺憾的是,專家也在墓室四壁上發現了不少的掘洞,很明顯這都是數千年來光顧過這裏的人留下的。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專家們在墓室中並未發現多少有價值的文物,可事情卻並未結束。
正應了“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句話,雖然專家們在墓室中沒有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文物,可在墓室外的淤泥中卻有了新的發現;專家竟然在淤泥中找到了一批保存較為完好的漢代絲綢衣物,公正的說,這些衣物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漢代,且又是易破的絲綢制成,能保存至今著實稱得上“奇跡”了。對此專家興奮不已,這批絲綢類文物歷經兩千年的歲月,又不知在水中泡了多長時間,今天竟然再次以完整的狀態出現在世人面前,除了“奇跡”之外,這批漢代服飾也對我國的歷史研究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簡單地說,這些絲綢衣物應該是漢代某人的一套完整著裝,暫且不說大件的長袍雲袖等,僅是褲子就有合襠褲、開襠褲、脛衣、裙褲等;說到這裏問題也來了,據專家鑒定,這座古墓的主人應該是漢代的一位官員,基本可以確定為30——40歲的中年男性,但是從他身上發現其他衣物尚可以解釋,可這件“開襠褲”就有點讓人捉摸不透了。當然,非考古人員理解不了也屬正常,可是專家卻對這條“開襠褲”贊不絕口,甚至稱其為至今發現最完整的國寶級文物。
對此專家也給出了相應的解釋,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時期,禮儀體系十分複雜,僅以“坐”為例,其規範要求就讓今天的人們瞠目結舌;漢代時期,尤其是在正式場合中,古人的規範“坐姿”應該是腰杆挺直,雙腿並攏跪地,臀部還要放在自己的後腳跟上。別看說的簡單,這種“坐姿”放到現代可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即使能以這種姿勢坐下,一般人也很難堅持太長時間;但在漢代幾乎所有人都是采用這種“坐姿”,甚至還長時間保持,而且不能輕易地晃動身體。
這種“禮儀性坐姿”的歷史也頗為長久,從秦漢時代、再到三國、晉代,甚至更晚一些,其存在時間足足橫跨數百年之久;以今天的眼光看,這種“坐姿”肯定是不科學的,對人身體造成的傷害尤為明顯,主要還是反映在下身襠部。兩千年前的古人,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的小孩都要“禮儀為先”,這就造成了未成年人出現諸多的發育問題;其實這種問題早已引起了當時醫學界的關注,據說也就在這數百年中才逐漸形成了“兒科”這一醫學門類。
但千年前的古人對“禮儀”尤為重視,更不可能為此做出改變;此時古人就只能在服飾上想辦法,這才發明出了這種“開襠褲”,而且幾乎是在短時間內做到了男女老幼普及的程度。雖然史料中有這方面的記載,但是至今真正發現的卻少之又少;在考古史上最著名的服飾當屬馬王堆發現的“素紗禪衣”了,這種衣服雖然薄的可以塞進火柴盒,但終歸是上衣類服飾,像這種“開襠褲”且又保存如此完整的,目前全國也只有這麼一件,因此專家才稱其為“國寶級文物”。
經專家這麼一解釋,一則感歎古之“禮儀”的繁瑣複雜,同時也從這件“開襠褲”中看到了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