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0年8月30日 -
:
優質創作者
這些人的理由大致是:繁體字比較美觀、古書也都是繁體字寫的,而簡體字的“愛無心”、“親不見”、“體無骨”、“龜無腳”等問題。認為字體再簡化下去,就會面目全非,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承。
其實,這已經是自秦朝以來的“老調重彈”了。
因為漢字一直是在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的,漢字大規模簡化從秦朝開始,一直沒有停止過。合理地簡化,並不會造成文化的斷層。相反,它還為漢字的普及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學生不學繁體字,但是看到繁體字時大多能認識,“學簡識繁”一直是國家語言教育部門對學生的要求。
對於古代典籍,我們也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要學習繁體字。
如今的西方世界,英語也分為現代英語和古典英語,西方人也並不會要求所有人都懂古典英語。
所以,易中天老師十分反對這些人的提法,甚至直接怒懟這些娛樂圈人,叫他們把亂竈龜鬱寫寫看。
所以,強行要求所有的中國人一起學習繁體字,是死板,是不知變通,可以判斷為:純屬吃飽了撐的。
一、那些沒有文化的“精英”
馮小剛等人說,不學繁體字就等於沒文化,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文化。
要知道什麼是文化,我們先來看一下餘秋雨老師在《中國文化課》中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的文化,除了是中國人集體遵守的一種生活方式之外,還有一些集體的精神價值。比如中國人講的禮尚往來,尊老愛幼,以及中庸之道等等。而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內容,它一直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比如我們中國在唐代之前,都不流行坐高凳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再比如從前中國的成年人都穿開襠褲。所以,你要說我們的文化斷層了嗎?要斷也只是斷了一種生活習慣。
因為坐高板凳的中國人,照樣讀《禮記》《春秋》,照樣尊老愛幼,繼承了古代人的傳統美德。
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價值,那些造就中國集體人格的東西一直沒變。馮小剛、靳東等人對於中國文學是什麼,看起來是沒有概念的,只懂得了一點點膚淺的皮毛而已。他們多半是看不得簡體字,認為比較“土”,沒有其他那些地方寫出來的繁體字洋氣。這是病,得治!
二、學簡識繁當堅持
中國大規模簡化漢字,從秦朝就開始了。過去秦統一六國,規定天下人共寫小篆,後來就是因為太複雜,改為隸書,再後來又被改成了楷書。
假如說只要簡化了漢字,就會造成文化斷層,那麼中國從二千多年前開始,文化就一直在斷層。
中國如此,別人也是如此。你上英國、美國的大街上去問問,有幾個現代老外看得懂古典英文。
其實,近代中國簡化漢字的行為始於錢玄同,錢玄同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民國時期,列強砸開了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為了拯救國家,絞盡腦汁。
最後發現欲救中國,必須先開啟民智。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很高,而學習漢字,難度很大。於是才有人倡議“廢除漢字”,
魯迅等人更提出“漢字不滅,大禍不止”。
但是,錢玄同等學者卻認為,對漢字不應該一刀切。
漢字是文化之根,於是才提出了簡化漢字。所以簡化漢字的存在,並非是為了制造文化斷層,相反,它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
作為一個使用了二千多年的工具,漢字如果始終不變,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們是在漢字原有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改良,而改良後取得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在1949年以前,中國文盲率高達80%。當時僅識字幾百的人,都不算是文盲。但是解放之後,掃盲班普及簡化漢字。經過十年掃盲後,到1960年中國只有9.08%的文盲,簡化字功不可沒。
2019年國家教育部門明確表示,將在開展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練習的同時,加大“學簡識繁”教育。事實上在此之前,超過58%的大陸人也能夠看懂繁體字文章。
個人認為,對於繁體字的學習,可以由學校視情況普及一些比較常用的繁體字寫法。但是強行推廣或者恢複繁體字,是在給現有的社會制造困難。無異於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所以,易中天才要嘲笑這些人。你們看人家姜文老師,那才是真的有文化,人家就說:我也愛寫書法,可是我不贊成恢複繁體字。
馮小剛要是實在太喜歡繁體字,不如先去學習一下Biángbiáng miàn那個Biáng字(見諒,這個字在常規情況下暫時還無法通過電腦輸入)的寫法。靳東發微博的時候多檢查一下錯別字,
畢竟是大眾名人,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別鬧諾貝爾數學獎的笑話就好了。
結語
教育部在《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中公開答複,中國的簡化字,從金文甲骨文就開始了,漢字不能直接和文化劃等號。
餘秋雨說,文化分為精神價值和生活習慣,習慣也是文化,但是習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不可能為了保持習慣千年不變,恢複成人穿開襠褲,並放棄高板凳。
如果非要認為:簡化字沒文化,恢複繁體字才不會文化斷層。其實,我感覺我們應該先恢複一下古漢語發音。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高峰,現代人講話發音與古人不相同,連格律都搞不清楚了,更不會寫古詩,這該多可怕啊!
要真講斷層,那中國詩歌因為現代漢語發音問題造成的斷層,遠比繁體字簡化嚴重了不止千倍。
所以,“馮小剛和靳東們”,不妨先去研究一下,中國古漢語的發音。
最後解釋一下標題上的亂竈龜鬱,據說是最初是來自一個網絡笑話。有人做教育實驗,讓大陸和台灣小朋友同時寫“憂鬱的烏龜”。簡體、繁體,筆畫相差很多,台灣小朋友當場就“憂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