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21日 -
:
李十柒er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青春期。在口唇期,力比多集中於嘴部,例如嬰兒通過吮吸滿足口欲,獲得快感。
這時的嬰兒大腦中沒有任何概念,他們唯一的欲望便是追求快樂,而這只能通過口欲的滿足來實現。
因此,這一時期嬰兒的“性欲”其實可以理解為“口欲”。
與成人的性欲不同,只要讓嬰兒的嘴部獲得舒適快樂,就能滿足他們的性欲。不僅如此,除了吮吸奶水,嬰兒還會吮吸手指以及咬東西,總之,他們的行為受到力比多的控制。
到了肛門期,力比多便轉移到嬰兒的肛門區域,即通過排泄、玩弄糞便獲得快感。3歲以後,人們開始進入幼兒期,弗洛伊德則將其稱為性器期。
這一時期幼兒的性欲與成人有些相似,都是為了獲得性器官的快感,只不過他們沒有成人那樣強烈的性沖動,欲望比較平淡,但確實存在。
例如,女孩對父親產生濃厚的依戀感,並且出現占有欲,拒絕與母親共同分享父親,甚至將母親視為情敵,或許那句“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情人”便是根據這一現象而總結出來的,弗洛伊德將女孩對父親的依戀稱為伊萊克特拉情結
。
同樣地,這一時期的男孩也會對母親產生性沖動,他們不僅與母親建立了親密的關系,甚至還渴望占有母親,這一現象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
性別化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這一時期的父母能夠正視孩子對自己的依賴,並且妥善地引導他們,則孩子就能內化父母的態度、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完成性別化
,否則便可能會對成年以後的性取向產生不利影響,甚至是形成心理陰影,出現各種不為人所接受的異常行為。
6-7歲的時候,兒童陸續進入小學,這一時期被弗洛伊德稱為潛伏期,顧名思義,危險暫時隱藏了起來,表面上則風平浪靜,孩子們一般都能平靜地度過這一時期。
到了11、12歲,童年便離我們而去,這一時期稱為青少年期,孩子們不再像性器期那樣依戀父母,而是變得冷漠、暴躁、不穩定,甚至厭惡父母
,想要擺脫他們對自己的控制,而這與青少年生理機能的成熟、心理的不成熟之間的矛盾密切相關。
以上是弗洛伊德關於個體心理發展的理論,從出生到青春期,一共存在五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階段特征,而這一切都是由於“力比多”的存在,它推動著我們心理的發展。
相比於弗洛伊德,大家對埃裏克森(Eriksson)可能知之甚少。埃裏克森也是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但其無法接受弗洛伊德對性本能的過分強調,他的經曆使他深刻地意識到社會文化對於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因此他提出了社會性發展八階段理論。
社會性發展八階段論
區別於弗洛伊德的本能論,埃裏克森更加重視社會文化對人的影響
,並認為一個人的發展來自於生理、心理和社會三者的相互作用。
生理
心理
社會
上面提到過,弗洛伊德探索了從出生到青春期個體的發展,而埃裏克森則將其擴展為人的一生,看看埃裏克森人生觀。
第一階段為嬰兒期,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
我們都知道,嬰兒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要,當他們想要進食或是感到不安全的時候,就會大聲哭泣以引起父母的注意。
如果父母及時、積極地回應嬰兒的哭聲,就能讓嬰兒獲得對外部環境的信任感,反之則會讓嬰兒產生懷疑感。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人在對嬰兒的教養方式上存在分歧。
一部分人認為,父母應該從小就嚴格管教孩子,面對孩子的哭泣應該視若無睹,以此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不能太慣著他們。而另一些人則把孩子捧在手心,生怕他們受到一丁點傷害,甚至阻礙他們探索環境的行為。
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極端的,前者忽視嬰兒的心理特點,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沒有考慮到年幼的嬰兒是否能夠獨立自主
。
後者太過溺愛自己的孩子,如果到了適當的年齡父母依舊不允許他們自由探索,則會阻礙他們動作的發展。
所以,對於家長來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孩子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和規律為依據,隨機應變,不可讓教育變得刻板。
第二階段為兒童早期,發展任務是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慮,體驗意志的實現。
其中,羞怯指的是兒童不能自主完成排泄而產生的不安,所以這一時期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獨立排泄的方法,讓他們產生自主感,即自己控制自己身體的感覺。
此外,自主感還包括對環境的探索,這一時期的孩子對世界感到陌生和好奇,家長不應該以保護孩子安全為由而拒絕孩子的正常活動。
第三階段稱為學前期、遊戲期,發展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
在這一時期,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給予他們發展的機會,若控制欲太強,則會讓兒童體驗到失控感。
他們可以從遊戲中獲得主動感,當然,遊戲指的並非是電子遊戲,而是對孩子而言一切有趣的活動,特別是與同伴之間的遊戲,對發展他們的主動感有著莫大的好處。此外,埃裏克森認為成年之後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這一時期主動感的發展狀況。
第四階段為學齡期,大約7-12歲,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體驗能力的實現。
由於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進入小學,因此獲得勤奮感的主要途徑便是通過努力學習而獲得好成績。
反之,如果兒童成績不好,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他們就會逐漸變得自卑。如今,家長們把孩子的教育抓得非常緊,而且學生之間的成績攀比似乎愈演愈烈,甚至演化為家長之間的比較,孩子的壓力變得更加沉重。
埃裏克森認為,成年以後人們對待事物的很多態度都與這一時期的發展方向有關,例如,一個上進心強的人一定是在學齡期獲得過充分的勤奮感,而一個習慣於自我否定、渾噩度日的人或許在小時候便已經開始自卑。
借用班杜拉的觀點,這與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密切相關。換言之,家長們如果真的關心孩子的教育,就一定要重視孩子成功經驗的積累,說得更直白一點——無論如何,你都應該讓孩子多體驗成功的感覺,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你都應該去做。
學校教育終究做不到這一點,有人考得好就有人考得差,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刻苦奮鬥的人,就必須讓他們把成功當成一種習慣。
第五階段為青年期,約從12到18歲,發展任務是獲得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亂,體驗忠實的實現。
在這一階段,青少年進入了承上啟下的時期。
一方面,他們不再是兒童,而是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人,學業任務更加繁重,並且開始思考前途和未來,逐漸產生了壓力感。
另一方面,他們的身體快速發育,但心理尚未達到成熟,他們有著強烈的成人感,想要和成年人一樣享受應有的待遇和權利,但很多時候他們做事缺乏考慮,想法不切實際,因此往往不能如願。
他們開始渴望獨立,希望擺脫父母對自己的掌控,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但又無法克制對於父母的依賴,於是陷入一種矛盾的狀態。
這一切矛盾都決定了青少年期是一個極度痛苦的時期,不僅是孩子,家長也是如此。通俗地講,同一性指的就是個體承認自己的童年,將童年的經驗為自己所用,同時立足現在,
把握好每分每秒,並且展望未來,有自己的發展規劃。
此外,同一性還意味著個體的內外達成了一致
,即心裏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形成了獨立成熟的價值觀,同時還體現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上,這是一種非常完美的狀態,青少年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掌握。
因此,對於家長來說,幫助孩子達成同一性就成了最為迫切的事情,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青少年是一個怎樣可怕的時期,依然按照以前那樣去對待孩子,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很多矛盾,甚至會導致親子關系的破裂。
總之,青少年應該努力進行內部投入和外部探索,努力形成一個有機整合的自我,
而父母也應該保持耐心,引導而非強迫孩子,有些父母甚至可以從教養孩子中獲得完善感,為自己老年期的心理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第六階段為成年早期,約從18歲到25歲,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
成年之後,人們對於愛情的渴望更加強烈,人們希望和戀人在一起,體驗愛情的親密,特別是那些從小缺乏親密關系的人。愛情不僅是人們的基本需要,還對人的成長和認識有著很大的好處。
一方面,人們在與戀人的親密和爭吵之中明白了男女有別,開始學會轉換思維方式,換位思考,通過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和心情,不再一意孤行。
另一方面,在戀愛中人們會逐漸意識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重要性,不管對方是否是你最終的結婚對象,你都得嘗試著包容對方的缺點,並且勇於承認錯誤、承擔責任,這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現在的人們對於愛情有了一種獨特的觀點,即判斷一段感情是否值得,就看你是否得到了成長,這無疑可以作為你們決定是否繼續發展的依據。
除此之外,第七和第八階段為成年中期和晚期,它們也都有著各自的發展任務。這裏我們主要討論了弗洛伊德和埃裏克森兩位精神分析大師的心理發展觀,雖然他們的理論流傳甚廣,但不管怎麼說,社會歷史文化限制了他們理論的全面性和科學性
。
如今,中國的心理學也在蓬勃發展,相信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會有屬於自己價值觀的發展理論,屆時我們將對“人生”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解。
文 | 李十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