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c113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09日 -
:
逸世聽文
特邀作者,文化領域創作者
瑤台歸去,洞天方看清絕。
只要提到魯迅這兩個字,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立馬出現嚴肅、眉頭緊皺的形象。作為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先生語言犀利、文筆簡潔、比喻巧妙、意境雋永,創作的諸多小說作品時至今日,依然深受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喜愛。
前段時間在看民國時期的刊物盤點,其中就有先生的一篇《小雜感》,有一句話非常有意思: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對於和尚和道士這兩種人,品史君暫且不表態,可為什麼懂得個中緣由就懂得了中國大半?這也讓人非常疑惑。
首先我們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一點,先生認為道教是最受國人歡迎的,佛教徒卻常常受到人們的非議,這和常人所想或許會有些不同。
如何去正確理解這一句話,品史君為諸位梳理一下與此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人往往憎和尚,而不憎道士
這句話出自1927年魯迅撰寫的《小雜感》,一貫地晦澀難懂,還是讓許多人摸不著頭腦。從字面意思上理解:
人們往往總是特別憎惡和尚,但是卻對道士沒有憎惡之心。二者都作為宗教界的人物形象代表,即便不去信仰,難道不應該獻上最起碼的尊重嗎?
道教作為中國特有的產物,在影響下層人民方面,顯然是居於首位的。雖然是一種宗教實體,但還是在遵循“道”的教化而進行修煉的一種宗教。一般都是先秦諸子中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學派,亦或者黃老之學。它的最高境界是
無為,即不亂為、胡為,一切順其自然。
佛教是一個外來宗教,在傳入我國之後迅速盛行。之所以有如此趨勢,很大程度上和它主張的思想有關。舉個簡單的例子,因果關系、生死輪回等,即享福。
從統治者的角度出發,這無疑是一種思想統治利器。縱使後來發生多次滅佛運動,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知此理者,知歷史大半
先生之所以說出這樣的話,很大程度上和自己的認知有關。歷史發展到現在,儒家思想統治了國人幾千年,比如中庸之道,再比如思行於德等等,特別是在對待鬼神方面,儒家更是有“
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的說法。這句話的含義,品史君就不做過多贅述了。
從這個角度出發,同為一個時期的道教顯然更勝一籌。若拿佛教來講,和尚們講究追求極樂世界,以期去世後能夠得入天堂。
所有的東西都是建立在來生的基礎上,說白了還是創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加上佛教私產極盛,人們對其主觀意識顯然不是很好;
我們反過來再看一下道教,它追求的是今生。那什麼為“道”?舉個簡單的例子,天底下最弱的是什麼?水;那天底下最強的又是什麼?還是水,因為它弱所以百戰百勝。
作為人我們應該在二者之間來回轉換,即裝、忍、讓,大智若愚、以退為進,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哲學。
品史君說
在品史君看來,先生的話不無道理。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這個東西,只不過是暫時藏起屠刀的魔,這或許是某些人的趨勢。過去我不做定論,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如今,我認為“
盛世盆滿缽滿,亂世明哲保身”再合適不過了。
不過話說回來,二者之間就一直有著很大的爭議。孰是孰非,到現在也沒有准確的定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它們也都在做著改變。魯迅先生也不例外,這和他當時面對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希望諸位在看這個問題上,可以保持一個態度: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呢?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