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文化
字體大小:
2022年4月17日 -
:
初一吃,初二哭,初三初四出門子。
這是我們老家山西的一首民間諺語,描寫春節風俗:大年初一闔家團聚,美酒佳肴;大年初二是祭祖的日子,上墳,哪怕是形式性地也要哭幾聲;初三初四才是出門走親戚、拜年、訪友的日子。如果用普通話讀,索然無味。但是如果用老家的方言來讀,你會發現句句押韻,盎然生趣。
因為在這種方言裏,保留了古代“四聲”中的去聲。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對佛經的誦讀,人們發現並開始研究音調,於是出現了四聲。但古代四聲和現在不同。古代是平、上、去、入。
後來,“平分陰陽,入派三聲”,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就是現在的一聲二聲,上聲是三聲,去聲是四聲。而入聲的字,全部轉化為其他三個聲調。
這只是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轉化過程中的一個方面。但,山西方言中保留了入聲。僅這一點,就讓山西方言與古代漢語的發音,有了穿越時空的聯系。
不過,千萬不要以偏概全。山西方言也很多分支。臨汾人說話,太原人未必能懂;太原人說話,朔州人也許一臉懵逼——當然是說方言。普通話是方便交流的。
山西話並不是一個標准,也許這個方言分支讀這首唐詩能押韻,那個分支就不行了。就像開頭時民諺裏提到初二祭祖的風俗,據我所知,在山西也是很小範圍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初二回娘家。
而且保留古代漢語發音的也不止山西,據說廣東話也有一些保留。張愛玲的作品中,就記載教授認為孔子說的是廣東話,因為“他說的是中原的古音,發音非常接近現在的廣東話。”
另一方面,中國自秦始皇時期就統一了文字,統一口頭語言的嘗試卻從清朝才開始。也就是說,在唐朝,人們說的話,也不盡相同。不同方言的發音不同,押韻當然也不同——並不是只有說官話,才能寫詩吧?
簡單用某一地語言,複原唐朝不同方言中的韻腳,這難度還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