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汽車

造車夢不止格力,美的進軍汽車零部件,家電巨頭趕場新能源熱潮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16日 -
:       
 

AI財經社

鯤鵬計劃獲獎作者,北京小犀快跑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帳號

文| AI財經社 胡簡

編輯| 楊潔

新能源汽車賽道玩家林立,家電巨頭們也不甘落後。不過相比互聯網企業紛紛進軍整車“吃肉”,一度“絆倒在車輪下”的家電巨頭們,如今似乎更願意在B端安全“喝湯”。

日前,美的威靈汽車部件官方發布消息稱,5月18日將投放2021威靈汽車部件三大產品並發布新產品。這位家電巨頭曾一度退出造車業務,如今面對新能源汽車熱潮,再次高調進軍汽車行業。

去年3月,美的集團就通過子公司豪擲7.43億元收購合康新能源23.73%控股權,成為合康新能源間接控股股東。而在今年4月落幕的上海國際車展上,美的集團機電事業群交出了美的威靈汽車部件,掀起了有關“美的入局新能源汽車”的熱議。

AI財經社就近期美的威靈新動態聯系到美的時,對方表示,美的只做汽車部件,不會直接造車。

實際上,頭部家電企業跨界造車已不新鮮,在整車業務上慘淡收場者也不在少數:前有春蘭、奧克斯,後有國際家電品牌戴森和空調“一哥”格力。前車之鑒下,包括美的、格力、TCL等家電企業紛紛轉向汽車零部件生產。家電汽車跨界入局“造車”B端,儼然演變成行業新象。而它們轉向保守選擇的背後,則是在保持理性。

第一批吃螃蟹的春蘭、奧克斯

在新能源汽車炙手可熱的襠下,美的選擇入局零部件而非整車,它作出保守選擇是有歷史原因的。從過往來看,家電企業入局汽車行業,往往要經曆坎坷,而“第一個吃螃蟹”的,得到的往往是教訓。

作為曾經的家電行業領軍人,春蘭集團早在1990年就涉足摩托車行業,推出了春蘭虎、春蘭豹等紅極一時的摩托車。1997年,春蘭集團斥資7.2億元收購了經營不善的東風南京汽車,組建了春蘭汽車有限公司,正式宣告跨入汽車行業。但囿於一直拿不到轎車生產資質,春蘭只能利用南京東風的卡車生產資質生產中型和重型卡車。

“造車”伊始,春蘭就在產品研發上投入6億元,在當時可謂大手筆。得益於卡車市場發展勢頭向上,春蘭的重卡業務一度在國內卡車市場排名第三,僅次於一汽、二汽,為春蘭集團貢獻了近一半的利潤。2004年,春蘭欲與日野合資成立重卡企業,春蘭以廠房、土地入股,日野提供技術與資金,但終因政策因素被擱淺。

此後,國內中型卡車市場發展勢頭不敵重卡,與此同時,春蘭集團家電業務江河日下。到了2008年中旬,春蘭汽車資產總額2.9億元,負債總額1.33億元,淨資產1.57億元。同年,南京春蘭被徐工科技接盤。

2004年,在春蘭卡車業務頗見成效、甚至就要成為第一個與外資車企合作的家電企業時,奧克斯正式宣布進軍汽車行業,並表示要在未來5年內投資80億元在寧波建廠,產能要達到45萬輛,而在一年前,奧克斯就已斥資4000萬元收購沈陽雙馬汽車有限公司95%的股權,取得了雙馬汽車當時持有的SUV和皮卡的生產資質。

有趣的是,有關部門至始至終沒有批准過“沈陽奧克斯汽車有限公司”的項目立項,奧克斯汽車也沒有上過發改委產品目錄。奧克斯非法套用了“黑豹牌汽車”的生產公告,將生產出來的奧克斯汽車掛在黑豹牌汽車名下,由寧波奧克斯進行銷售,最後招致官司纏身。不少消費者直接質疑,自己買的奧克斯汽車,去車管所辦理牌照時卻發現其實是黑豹汽車。

此事在奧克斯新聞發言人黃江偉後來的一句話中落幕:“奧克斯就當作了一場汽車夢,這個夢的代價是4000萬元。”

美的格力的“造車”嘗試

在春蘭和奧斯克高調造車的當年,美的也不甘落後。2003年,美的集團通過收購雲南客車廠、雲南航天神州汽車及湖南省三湘客車集團,在昆明和長沙兩地興建生產基地,一度將客車整車和專用底盤產能提至萬輛。因為經營不善,美的造車業務在2009年戛然而止,接盤者是比亞迪。

時隔多年,新能源汽車一舉成為萬億規模的產業風口。格力率先耗資10億元買下珠海銀隆7.46%的股權,董明珠一句“手拿格力手機、乘坐格力汽車、吹著格力空調”吸引了無數看客眼球。但幾年裏,不僅董明珠計劃的“中國版埃爾法”艾菲MPV銷量慘淡,原本是銀隆支柱的客車銷量也遭遇腰斬。格力造車夢雖未折戟,也算告一段落。

2020年底以來,阿裏、百度、小米紛紛下場造車,有前車之鑒的董明珠在上月接受采訪時表示,格力不會盲目“跟風”,但比較看好新能源這個領域。她還重申新能源是未來的方向。有意思的是,幾乎是同一時間,有投資者向格力電器提問是否會針對新能源汽車開發空調,格力回複稱,已推出專為新能源汽車研發的電動熱泵空調。

不論是拿500億元造芯片,還是針對新能源汽車研發出的電動熱泵空調,格力已經從面向C端直接銷售的整車業務轉向了B端產業鏈。除了格力,TCL、美的等也紛紛向B端業務發力。面對媒體的提問,TCL創始人李東升表示,“會搭上新能源汽車的列車,但我們不會去造車,會成為新能源汽車關鍵器件的提供商”。

造車的“重資產”特質,對企業現金流而言無異於一枚定時炸彈。即便是創始人登上富豪榜的戴森,也在曆經三年研發、耗資300億後宣告放棄。一向“不缺錢”、回購股票“成狂”的美的,雖然年度分紅率仍然高達50%以上,但是業績增速也在逐年下滑。美的要向科技公司轉型,也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賬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