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8日 -
:
01 沒有搭好橋梁的是不稱職的經理
在職場中,我們總會喜歡看得見、實用的能力,例如技術、業務知識,我們業總以為職場升遷就是技術過硬、業務熟悉,但是,制約我們走的更遠的,往往會是一些抽象、隱含的東西,網絡關系就是有別於技術、業務能力的另外一種關鍵因素
。
多年來,我曆過的一段不堪往事,我曾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當年我是公司一個開發部的經理,主攻政府項目,由於我對業務有深刻的理解,技術又強,撐起一支開發團隊沒有問題。後來,公司另外一個開發部經理辭職了,這個部門主攻電信計費項目,公司任命我去填補這個位置。
沒想到一上任,我就要在對市場、電信業務、內部人員完全不熟悉的情況下,每天都要做出若幹“艱難的決定”:全國各地的分公司市場部門要管我要售前支持資源,已經投入使用的系統有問題需要救火,正在執行的項目合同快要到期尚未完成 ,而有限的資源根本無法滿足!同時,部門裏 30 多號人,各種小政治派系還在暗流湧動..,
經曆了痛苦的半年後,我又被調回了熟悉的政府項目開發部。
我一直以來總是把失敗歸於自己不了解電信業務,當我看完伯特教授寫的《結構洞》一書後,對這次陷入困境有了新的認知(關於結構洞的概念,參見文後附錄)。
我犯了一個初級經理經常犯的錯誤,即只關注團隊內部關系和技術問題,但是在那個環境,恰恰你不需要太關注技術問題,畢竟這些問題團隊內部有人比我懂得多,我真正需要做的是構建與市場、客戶、上級領導、橫向部門的關系,並將外部信息與內部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這點我並沒有做到。
只關注內部而沒有搭好橋梁的管理是不稱
在職場中,如果能從網絡科學的角度上來理解問題,就會有深度,本文我們結合網絡科學,談談網絡結構對我們的職場有怎樣的影響,我應該構建怎樣的職場關系網絡,我們更應該與哪些人建立關聯。
02 職場中占有結構洞的優勢
我們經常發現,有不少人在校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在職場表現卻不夠優秀。
在學校的競爭中,是關乎於個人成就的競爭,也就是分數的競爭,你的分數是你努力的結果,與他人無關。但是到了職場上,還延用在學校的競爭思維就行不通了,一個商業的盈利,不僅僅依靠個人能力,其本質是兩個團隊網絡效率的競爭
。
因此,職場上會出現各種情況:有人抱怨團隊有豬隊友,也有人在別人的努力中躺贏,還有人通過構建良好的職場關系搭建起有競爭的團隊。
伯特教授在他的《結構洞》中提到,研究人員依據美國一家大型高科技企業的人事記錄,跟蹤調研 3303 個經理人,並計算這些經理人的網絡結構自主性,形成了一個核心結論:占有豐富結構洞網絡的經理人有升遷得更快的趨勢。
身邊可利用結構洞越多的經理越早升遷
如果兩個群體之間沒有關聯,他們又需要產生業務,那麼這裏就存在結構洞,如果你恰好關聯了兩個群體,你就占有了這個結構洞,網絡關系中占有“結構洞”會帶來什麼好處?伯特教授談到了四點:通路、先機、舉薦、控制。
1、通路
通路就是跨領域、跨群體工作,例如一個好的產品經理,一方面頻繁接觸客戶,另一方面又與工程師技術團隊緊密關聯,他是公司內最了解客戶和技術的人。產品經理就是客戶和工程師之間的橋梁和通路,客戶和工程師之間就形成了結構洞。
占據了這個通路,你就容易成為其他人需要依賴的橋梁。我們在工作中,我們在為誰搭橋? 我們是否是兩個群體之間的唯一性通道?只要有通道,上面就會有信息流通,就會出現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通路優勢。
2、先機
老板秘書雖然職位不高,但是她是你和老板的有效通路,同時,老板需要傳達的信息,她可以第一時間指導,她有機會在正式發布前告知相關的關系人,她就具備先機的優勢。
同樣,公司的市場人員為了爭奪技術資源,經常利用客戶的要求對技術部門施壓,當市場有負面消息的時候,他們還可以選擇不告知技術部門,在生產環節上有偷工減料的是時候,他們也會瞞著客戶。
在當前信息為王的時代,優先獲得信息自然就能形成優勢。
3、舉薦
這個優勢是由長期的通路+先機形成的,當你給與關系人通路和先機的利益,關系人在需要的時候也會給與你機會,從而獲得被舉薦的機會。
4、控制
控制的本質就是把信息利益上升到談判利益,在公司的制度中,每個人都是“屁股決定腦袋”,負責生產的部門只看生產進度而不管設計難度,負責設計的部門只管創新而不管市場,負責銷售的部門只管好賣而不管投入,一個好的領導,能夠通過他們之間的結構洞,對各個部門實現相互制約和控制。
04 職場中你需要知道的那些網絡特性
《結構洞》中除了研究網絡結構與職場升遷相關的結論外,還提到具體不同的網絡特性對於不同崗位的影響,下面是《結構洞》中關於職場升遷的進一步細化的研究結論:
1、結構洞對跨越邊界的經理人影響更大
職場中有兩種角色,一種是在結構中心的崗位,大部分都在本部活動,如研發、技術,HR,行政,他們的職責更多的是“做事”,另一種是在跨越結構邊緣的崗位,如市場、銷售、分公司,他們的職責更多的是“協調”。
研究認為,相對於處在結構中心的崗位,結構洞的作用在跨越結構邊緣的崗位更加明顯,這些崗位需要搭建好企業和外部機構的關系。
你是躲在團隊的中心“做事”還是長期跨越團隊的邊界“協調”?這其實就是員工和領導的區別,一個員工在成為領導前,就應該逐步成為“跨越團隊邊界”的人,這就要求構建起富有結構洞的網絡結構。這種“跨越團隊邊界”的角色存在於公司總裁與員工之間的關聯,公司內、外關聯,總部、分公司之間的關聯,還存在於公司新、老員工的關聯。
2、構建“任務取向”網絡好還是“機會取向”網絡好?
任務取向型網絡是以直接工作群體內的同事為中心構建的網絡,目的是達成任務;機會取向型網絡則經常與直接工作群體外相隔較遠的人保持關聯,目的是發現並處理機會。
那麼到底是任務取向型網絡有優勢還是機會取向型網絡有優勢?
研究是看情況,與經理人的級別相關。初級經理人權限小,受到的各種約束較多,采用任務取向型網絡更容易得到領導的認同。但是職位進入中層以上的經理人,則應改變策略,構建機會取向的網絡,通過有效的信息獲取能力,形成更加寬廣的視野。
從初級經理到高級經理的轉變是一個門檻,很多人都會栽在這裏,你需要改變原來任務取向型的網絡,在直接工作群體之外建立一個由各自獨立的關系人組成的網絡,你作為中間的橋梁來運作這個機會取向型網絡,也就是具有豐富結構洞的網絡。
回想起來,我自己一開始經曆的案例,問題就出現在這裏。
3、職場中選擇直接主管當“策略夥伴”好嗎?
在職場中,由於經理人資源優先,總會在他的網絡中跟一些人建立關系聯盟,並以關系人為中心構造自己的網絡,從而充分利用關系人的網絡資源開展工作,這個關系人就叫做“策略夥伴”。在我上篇文章中就提到宦官的策略夥伴就是皇帝,他需要依賴皇帝來構造自己的網絡。
最現成的策略夥伴不外乎直接主管,但是《結構洞》中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選擇非直接主管作為策略夥伴,能得到更快的升遷,計算結果如下圖所示:
盡量不要選擇直接主管做策略夥伴
所以,我們在職場中選擇策略夥伴的時候,除了直接主管外,如果能夠與其他的主管,特別是主管的主管構建策略夥伴關系,這個網絡的產出效率就會更高,例如你是技術主管,你跟銷售副總、運營副總建立策略夥伴關系,會比只與技術副總建立策略夥伴關系能更快地升遷。
說通俗了,就是職場選“靠山”盡量不要選直接主管。
總結
通過對職場的分析,我們再次看到網絡科學的作用無處不在,回顧職場中的網絡科學,我們描述了如下要點:
1、結構洞具有通路、先機、舉薦、控制四種優勢
2、占有豐富結構洞的經理人升遷更快
3、了解網絡結構對職場的具體影響:經理人需要做跨越團隊邊界的人;在升遷為高級經理人的時候,要改變策略,培養機會取向的網絡;選擇直接主管以外的“策略夥伴”。
職場中,總是關注自己“份內”的一畝三分地,看似“老實本分”,卻很可能會影響你的職場發展。有時候管管“閑事”,主動與其他部門的關系人建立關聯甚至是策略夥伴,讓自己成為跨團隊的通路,才能在職場中獲得更多的機會。
---END---
附錄:相關概念
讀懂本篇文章需要具備如下基礎概念,具體可以參見《結構洞概念篇:請關注你身邊的“洞”》
結構洞:結構洞是用來描述非重複關系人之間的斷裂,非重複關系人通過一個結構洞聯系起來。例如 A 和 B 不認識、不熟悉或相互敵對,他們之間就有結構洞,但是你是唯一同時跟 A 和 B 保持良好關系的人,你就是 A 和 B 的非重複關系人和唯一橋梁,你填補了他們之間的結構洞。
結構自主性:是評估自己的關系網絡結構是否富有可利用的結構洞的關鍵指標,結構自主性越高,則可獲得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做到如下兩點,結構自主性就比較高:一是自己身邊沒有結構洞,即自己該連接的關系都連上了,缺漏的越少越好;二是關系網絡中其他各方之間的結構洞越多越好,即其他各方關聯不那麼緊密。
參考文獻:
<1> 羅納德·S.伯特,《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
擴展閱讀:澹泊關於網絡科學的思考和修煉
<1> 《
結構洞概念篇:請關注你身邊的“洞”
》
<2> 《
結構洞競爭篇:從網絡關系的視角重新理解競爭
》
<3> 《
結構洞權術篇(1):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還會悲哀?
》
<4> 《
結構洞權術篇(2):如何看透別人搞你的“小動作”?
》
<5> 《
網絡科學,是一張重新了解世界的入場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