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職場
字體大小:
2021年2月06日 -
:
傑說職場
優質創作者
有人說:我知道他是小人,但是我不跟他來往,我不跟他多說話交流,那這種行嗎?這是不行的,一方面,是你有時候必須要用人,必須要和小人合作才能成事;另外一方面,你保持距離,小人也不會放過你,該下手還是會下手。
不管你的身份是員工,還是已經成為了一名管理者,你都需要和小人做鬥爭,只有克制好小人,你才能夠保障自己的利益。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認識小人,並且能夠和小人相處好。我最近在翻閱了中國版“人性的弱點”《羅織經》之後,找到這種幾個方法:
1.認識小人
為害常因不察,致禍歸於不忍。——《羅織經第一卷 閱人》
很多人,被人陷害就是因為自己沒有察覺,沒有發現身邊危險的存在,因為他們就是無條件地去相信別人,但就是因為自己的這種信任,反而會被人出賣。根本原因就是自己識人不明,不懂得人性。
唐朝的郭子儀是歷史上很少能善終的大功臣。家裏來客人之後,郭子儀都會讓一群歌姬伺候。有一次,盧杞來訪,郭子儀讓這些女人都躲起來,不准偷看、不准說話、不准笑出聲音。他自己穿戴得整整齊齊,非常正式的去會見盧杞。後來,郭子儀的兒子好奇地問:他就是一個小官,這麼客氣幹什麼?郭子儀說:盧杞長得醜,心也狠毒,女人看來他的樣子,肯定會笑出來,這就得罪他了。盡管他現在是小官,但是他如果一朝得志,我們就要倒黴了。果然,在盧杞上位之後,對嘲笑自己的人都進行了打擊報複,反而對郭子儀多有照顧。
處世立身,能夠識人才是最關鍵的,只有辨識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夠確定和一個人來往的尺度。
職場中的小人,都有著一層偽裝,你根本搞不懂,如果看不破這層偽裝,看不穿人性,那麼你就無法准確地去應對這些人。那些人是故布迷陣,就是為了欺騙人。但是,當你能夠識別他是什麼人的時候,不管他做什麼,你起碼都會提高警惕,而不是不當回事。
2.拉攏小人
人有所好,以好誘之無不取,人有所懼,以懼迫之無不納。——《羅織經第三卷 治下》
你想要拉攏小人,讓小人為自己所用,而不是給自己落井下石,那麼一定要把小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在宋朝的時候,大將曹彬被任命為主帥要帶兵出征。他出征的時候,專門跟那個宋太祖提了要求:一定要帶一個人一同出發。這個人是誰呢?田欽祚,是個太監,更是一個小人,最喜歡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他的手下就非常不滿:那是個小人,我們為什麼要帶上他呢?曹彬笑著解釋說:我知道他是小人,所以我才要帶上他,如果我不帶上他,他就可以天天詆毀我了。而我們帶上他,成功了,他就能跟著獲得功勞,而我們失敗了,他也得承擔責任。
所以,在職場當中面對小人,最好的方法是把對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牢牢地捆綁在一起。而小人那是最看重利益的,在利益面前他們也不會鬧事,只會乖乖地與你合作,也能夠讓對方能夠盡心盡力地幹活。
所以,對付小人,自己一定要舍得利益,用利益去綁定對方,去制約對方,把對方和自己綁定在一起。
3.制約小人
制敵於未動,先機也。——《羅織經第五卷 制敵》
想要制約小人,就得料敵先機,提前想好,怎麼去制約小人。千萬不能等到小人殺上門來,才急急忙忙地去應對小人。
而且,光有利益是不夠的,小人是會變的,所以,要有菩薩心腸也一定要有霹靂手段,給予利益的同時,也要能夠制約對方。
明朝的時候,有個太監名字叫做張忠,因為王陽明得罪了他,所以一直想著怎麼坑了王陽明。有一次,張忠就去找茬了:寧王家裏有錢,你負責抄家,肯定查超了不少資產了吧。其實,他就是給王陽明挖坑,不管挖多少,就說他私吞財務。
而王陽明只說了一句:是。而後繼續說:我確實查抄了很多東西,還有寧王的賬簿和書信,不少錢都送給宮裏了,不知道這些要不要呈報給皇上。張忠一聽,立刻就嚇壞了,因為他也收過寧王的錢,他就不敢去再去和王陽明鬧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在和小人來往的時候,一定不要讓小人摸清楚我們的底牌,底牌可是我們的資本,我們有什麼樣招數,絕對不能讓小人知道;其次我們手裏一定要有制衡的手段,捏住對方的弱點,這才是制約小人的殺手鐧,要麼就不顯露,要麼顯露之後就要斬草除根。你想要制約小人,那你就得心眼比小人還好多,你的招數比小人還要狠。
寫在最後
你可以不害人,但一定要防人。要防止被別人陷害,則必須知人。杜月笙說:“可以不識數,不能不識人。”
《羅織經》是唐朝酷吏來俊臣所寫,這本書對人性的分析還是非常到位的,當然這本書裏還寫了各種招數,怎麼管理上級和下級,怎麼去看人,怎麼去獲得更多的利益,這些東西放在今天也有用,因為現在還有那麼多的小人,他們依然存在。
職場中的小人,心思比你多、招數比你狠,那你就永遠鬥不過這些人。你不懂、不會、認不清、看不透,那就永遠受制於人了。
我建議大家讀讀這本書《羅織經》,幫你更清楚的認識小人,幫你認識到世道的險惡,還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中國古代權謀系列不止《羅織經》,在天下無謀系列當中,還有明朝首輔張居正所寫的《權謀書》,官場不倒翁馮道寫的《仕經》也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