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老饕

世界美食之都|香椿漲蛋


字體大小:
2021年3月22日 -
:       
 

綠楊夜話

本地資訊優質創作者

看見上面這個標題,與我們年歲差不多的朋友,是不是好像已經聞到了,那股淡淡的清香。不錯,就是那個味道。城裏長大的孩子,如果沒有親眼見過香椿,還真的難以想象出,它生長時的模樣。記得讀小學時的課本中,在“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旁邊,配有一張插圖,意在讀書人分不清小麥和韭菜。後來再讀,方知這還不是時人所創,明代朱熹的《集注》中,就是這樣的觀點,當然後人還有其它的解釋,暫且不管。

這裏先說香椿,不要一提到蔬菜,總以為就是長在菜地裏的。香椿被稱為“樹上蔬菜”,是香椿樹的嫩芽。只有在春暖花開,樹木返青的季節,才能飽一飽這樣的口福。“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真正可供采摘的時間,也就十天半個月,過了這個時節,葉芽就老了。如果遇到連續個把禮拜的春雨,氣溫再騰騰地往上竄,說不定等這場雨水過後,嘗鮮的季節,也就過去了。要想吃,只有等到來年。

香椿樹的生長期比較長,一般人家很少刻意去栽種,家前屋後、溝坎渠邊零星生長的,多半是自出的。那時候,農家栽樹主要有兩個打算,一是為了成材,人口多了,要砌房造屋;孩子大了,結婚時打個家具,都需要木材。二是秋冬季節修剪整枝,可以備些來年的燒材。尤其是年蒸的時候,要用好些劈柴,都得從自家的樹上來。因而那時栽種的,多是槐樹、榆樹、柳樹、水杉、泡桐之類。如果再有,便是桃樹、梨樹、棗樹,每到夏秋季節,樹上掛滿了果實,那是孩子們的最愛。

外婆家門前水渠邊,有兩棵自出的香椿。樹長得不高,低一些的枝條,拽一下便能彎下來。每到這個季節,很方便摘些嫩葉回來。不過那時可沒有漲蛋這一說,一來雞蛋就很少,要聚起來賣錢,自己根本舍不得吃。賣的錢,可是家中油鹽醬醋的來源,還得存一點,用作下學期孩子們的書雜費。二來漲蛋很費油,那個年頭,油多精貴啊,漲蛋只能是個奢望。母親常常叨叨,現在洗鍋抹碗沖掉的油,就夠以前過日子了。沒有經過那個歲月,是不會有這個體會的。那時的香椿葉摘回來,用開水一焯,切碎了,拌在豆腐裏,灑點細鹽,便是美味。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因為在它生長的時節,總是去掐它的嫩頭,所以那兩棵樹一直長不大。如此想來,倒有些惦念了,只是村莊早已拆遷,兩棵香椿當年有被移栽麼?

星期六、星期天的早晨,如果有時間,去城市周邊的農貿市場,看到賣菜的大爺大媽,挎來的菜籃裏,有一兩把香椿芽,別問賣什麼價,趕緊先稱了,掏錢買下,等你轉一圈回來,肯定沒有了。長在樹上的嫩芽,既沒有施過化肥,也沒有灑過農藥,不需要做什麼浸泡,用清水將浮塵沖掉,在開水鍋裏焯一下,這時你會發現,原本青紫色的芽葉,燙過之後,變成碧綠的了,沒有了先前多層次的色彩。曾經請教過師傅,可不可以省去這個環節,回說不可。因為鮮葉中含有草酸,吃多了,體內容易生結石,焯下水,便可以除去。想來小時候根本不知道草酸之說,只曉得學著大人的樣子去做。估計那時的大人們,也只是知其然,這麼個做法,同樣是從前輩那裏傳下來的。

瀝幹水頭香椿葉,切碎盛入碗中,敲入幾個雞蛋,擱點細鹽,滴上幾滴生抽提提鮮,攪拌的時候,加點清水,如果有啤酒,加點會更好。這樣攪出來的蛋液更加蓬松,漲出來的雞蛋會很酥嫩。漲蛋最好准備一只帶把的平底鍋,操作起來便當一些。等鍋裏的油溫到七八層的時候,緩緩倒入蛋液,立馬會有一股特殊的草木香氣,從鍋裏升騰起來,瞬間就飄滿整個廚房間。這時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稍大一點,鍋底就焦了,香椿芽一糊,不僅品相不好看,味道也會大打折扣。控制在中小火,不停轉動鍋底的角度,待到蛋液成金黃色,將整個蛋餅翻個身。你若有顛鍋的技術,這時不妨炫一下,讓蛋餅來個空中的反轉。如果沒有那個把握,還是老老實實地用鍋鏟。翻過來之後,在火上晃分把鐘,就可以裝盤上桌。點點翠嫩的香椿芽,鑲嵌在煊噗噗蛋餅中,盛入月牙白的瓷盤,看上去就很養眼。及至入口,芽葉的清香,順著鼻腔,一直頂到腦門,瞬間便醉了。

在這當中,用油的多少,是個關鍵。油多了,會膩口;油少了,會影響制作的速度,容易糊,全靠各人手上的拿捏。香椿除了漲蛋,還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吃法。有文字專門將其羅列,比如香椿竹筍、香椿拌豆腐、潦香椿、煎香椿餅、椿苗拌三絲、椒鹽香椿魚、香椿雞脯、香椿豆腐肉餅、香椿皮蛋豆腐、香椿拌花生、涼拌香椿、醃香椿、冷拌香椿頭等等。自己吃過的,也就漲蛋和拌豆腐;涼拌也嘗過,摘個一大捧回來,燙過只能拌個一小碟,覺得有點奢侈;醃制,就更舍不得了。

陽春三月,采食香椿,歷史由來已久。早在漢代,香椿就與荔枝一起,作為南北兩地的貢品,當令采摘,快馬送達,深受宮中垂愛。不過任何美味,都要適量。尤其是早春的一些野蔬,還是要因人而異。據《食療本草》所述:“椿芽多食動風,熏十經脈、五髒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和豬肉、熱面頻食中滿,蓋壅經絡也。”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香椿是發物,有哮喘或是過敏病史的,還是少吃為宜。

走上人們的餐桌之前,香椿樹多被作為長壽的象征。莊子《逍遙遊》中說:“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人間的八千年,才是椿樹生長的一年,確是福壽綿長。成為宮廷貢物之後,民間的食椿習俗也鋪展開來。

閑下來,在先人留下了的文字中,搜一搜有關於香椿的描述,一下竟找出了許多,比較有趣的,是北魏元好問的《溪童》:“溪童相對采椿芽,指似陽坡說種瓜。想是近山營馬少,青林深處有人家。”詩中描述了一群小孩,在溪邊采椿玩耍的情景。明朝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專門整理了香椿芽的吃法:“香椿芽采頭芽,湯焯,少加鹽,曬幹,可留年餘。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無一不可。”再比如前面說到的香椿拌豆腐,《隨園食單》中說,當時便“到處有之,嗜者尤眾。”近代的康有為,也做了一首《詠香椿》:“山珍梗肥身無花,葉嬌枝嫩多杈芽。長春不老漢王願,食之竟月香齒頰。”從這些字裏行間,可以看到香椿食用的歷史淵源。

據朋友說,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入菜的國家。美食是沒有國界的,“椿木實,而葉香可啖”,食用香椿由來已久,怎麼域外竟沒有,聽起來倒是蠻奇怪的。由此看來,中外飲食文化的交融,還有著很大的空間。美食之都的揚州,一道道應時而作的上市鮮,便有了更多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