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老饕
字體大小:
2021年5月28日 -
:
北晚新視覺網
北京晚報官網官方帳號
百家姓,茅。茅的本義是指白茅,人們也習慣稱之為茅草。對這禾本科白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這樣概括:“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白茅因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而得名,又“茅葉如矛,故謂之茅。”其稈直立,高可達80厘米,先開花,後生葉,花果期在4至6月間。
《詩經名物圖解·白茅》以茅為姓,看似平凡,實不一般。
茅為貢物:齊桓公找到伐楚的理由
白茅,現代人看不上眼,在古代卻備受重視。
公元前656年,齊國君主齊桓公想征伐楚國,宰相管仲代他找的理由是:“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不按時向周王室獻上白茅,導致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使祭祀不能順利進行,可以成為楚國非常嚴重的錯誤,值得發兵討伐。白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先秦時期所釀之酒,因釀造時間相對較短、所用原材料相對簡陋等因素,酒液常常渾濁,過濾後飲用,口感會好很多。白茅,以潔白、柔滑、有獨特香氣等特質,是當時公認的用作濾酒的最佳選擇,“氣甚芬香,言貢之以縮酒也。”“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滲下去若神飲之,故謂之縮酒。”那濾酒時顯出的酒液下滲形態,還使人們生發出如同神靈將酒飲下的想象,讓白茅仿佛可以聯通神靈。
由此,白茅成為貢物的代稱,常常被古人“包匭(guǐ)而貢之”。“匭”亦作“匭”,意為匣子。“包匭”有置於匣中或包裹纏結之意,可以防止白茅香味散失,保持濾酒效果,同時表示尊敬。古人祭祀時還愛把白茅截成約五寸長的段,捆束好,墊在祭品下面,認為這樣不會有災難,《周易》說:“藉用白茅,無咎。”白茅便有了避禍、祛邪、禳災的價值,成為吉祥高貴的象征。
齊桓公伐楚的主要理由還真是透著靈泛,更何況,楚國的白茅也質量上乘呢。
當然,這場戰最終沒有打起來,雙方訂立盟約,體面地結束了南北軍事對峙。春秋時期左丘明以精練生動的語言將這個故事寫進了《左傳》。齊桓公的霸氣與克制、管仲的智慧與有趣、楚國大夫屈完的冷靜與沉著,都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高人交手,才有看頭。清清河邊,白茅靜靜觀賞,含笑不言。
實際上,齊桓公也無意打仗。他只是因自己的妾室蔡姬被蔡國改嫁到楚國之事而怒火中燒,在把蔡國消滅後,再借白茅展現軍力顯示霸主威風,嚇唬楚國一番。當年,“齊侯與蔡姬乘舟於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蔡姬與齊桓公在園林中乘舟遊玩,也是一時玩心大起,才故意晃動小船、與齊桓公玩鬧一下吧。而看到齊桓公嚇得臉色大變、連連阻止她的樣子,更覺得好笑,才依然任性著吧。誰知齊桓公會一怒之下把她趕回蔡國呢?又誰知自己的哥哥、蔡國君主蔡穆侯也會一怒之下讓她改嫁呢?雖然齊桓公沒有說與蔡姬斷絕關系,但人家也是要面子的。真是玩鬧惹的禍。
茅姓始祖茅叔建的茅國,也是因為遷怒而被滅亡的。公元前493年,魯國攻伐邾國,邾國君主邾隱公打不過魯國,被迫進貢賠禮。惱羞成怒之下,隨後攻滅了與魯國相鄰並關系密切的茅國。歷史上,魯國和茅國的政治地位很高,它們都是周公姬旦的兒子的封地,魯國是姬旦長子伯禽的,茅國是姬旦第三個兒子茅叔的。打不贏哥哥的國,就滅弟弟的國,邾隱公的泄憤算得上暴虐荒誕。
因遍布白茅而得名、大約存在了450多年的茅國是多麼令茅國後代子孫懷念啊,他們就以“茅”為姓,並尊始封之君茅叔為茅姓始祖。北宋《古今姓氏書辨證》說:“茅氏,姬姓。周公第三子茅叔,封於其地。高平昌邑縣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北宋《冊府元龜》也說:“茅國,高平昌邑縣西北茅鄉城。”高平昌邑縣即高平郡昌邑縣,約在現山東金鄉縣和巨野縣及江蘇豐縣之間。
白茅與茅姓,都是不一般。
茅染仙氣:嬴政喜歡吃白茅根
白茅與茅姓有著天然的親近。茅叔,就與白茅天生有緣。他也稱姬茅叔。除了受封茅地、建立茅國之外,他的名字中就含“茅”呢。也許因為這種種因緣,茅叔非常重視白茅,除了用於祭祀,他也用白茅捆紮食物、制成墊席、做成包裝袋等,他還喜歡食用白茅的嫩芽和根。
白茅確實頗有價值,白茅的嫩芽和根可以補中益氣,清炒、蒸煮、涼拌,甘嫩爽脆,風味俱佳。白茅根尤其適合辟谷養生者食用,可辟谷不饑。北宋醫藥學家蘇頌說:“(白茅)春生芽,布地如針,俗謂之茅針,亦可啖,甚益小兒。”李時珍說:“白茅根甘,能除伏熱,利小便,故能止諸血噦逆喘急消渴,治黃疸水腫,乃良物也。”南朝宋齊梁時期的醫藥學家陶弘景說:“茅根服食斷谷甚良。”白茅的日常作用也被李時珍記在筆下:“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苫的本義是用茅草編成的覆蓋物。苞,通“包”,是用白茅等植物編織成的包裹魚肉之類食品的用具,也指包裝魚肉等用的草袋和饋贈的禮物。
秦始皇嬴政也與白茅有著不解之緣。據載,白茅的用途還因他而擴展。那回,嬴政東遊大海,回朝時途經趙都軍城,天色已晚,露宿營帳。是夜皓月當空,嬴政詩興大發,信手想寫。司硯官急忙研墨備筆,卻找不著隨身攜帶的毛筆了。急壞了的司硯官想到白天隨處可見的白茅,便急中生智采來白茅做了一支筆,捧給嬴政使用。嬴政揮茅就詩:“掃六合兮四海一,驅驊騮兮走八極,名揚天下兮服四夷。”寫罷還連誇筆好。司硯官放下心來,但為了避免犯下欺君之罪,還是坦白了白茅筆之事。嬴政沒有怪罪,還讓他多制些白茅筆帶回朝。自此,白茅筆開始走紅。到了北魏時期,更是盛行。明代文人樊深還覺得白茅筆不亞於用獸毛制成的筆,常用白茅筆撰寫詩文等。可惜,後來的人不懂得珍視白茅了。李時珍也感歎道:“世人因微而忽之。”
除了白茅深得嬴政的心,那修道之人茅蒙(字初成,生卒不詳)也對嬴政有影響。傳說茅蒙後來乘龍駕雲成仙,他成仙前都城裏有歌謠流傳:“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嬴政覺得茅蒙的狀態符合自己的理想,那歌謠也在暗指自己,遂把臘月改名為“嘉平”。《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臘曰‘嘉平’”。嘉平成為臘月的別稱。
茅蒙性情慈悲良善,儉樸素淨,喜歡在白茅飄蕩的地方練功,平日也喜食白茅嫩芽及根,辟谷時尤喜食白茅根。博學多聞的他預見周朝將衰敗,從不去求官。他常常感慨人生轉眼即逝,認為要抓住適當時機處理好自身之事。他曾拜鬼谷子為師,學習長生之術和仙丹秘方。
東晉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葛洪把仙氣飄飄的茅氏記入了《神仙傳》:“茅君者,名盈,字叔申,鹹陽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學道於華山,丹成,乘赤龍而升天,即秦始皇時也。”茅蒙即是茅盈的先祖。茅盈得茅蒙啟蒙,是道教茅山派創始人,並以醫術救治世人。茅盈的弟弟茅固、茅衷也隨之修道,時人稱大、中、小茅君,後世稱其為“三茅真君”。在北嶽恒山,至今還留有相傳是“三茅真君”修煉時的遺址。
茅氏仙氣十足的生活方式,也令嬴政欣賞。他也喜歡吃白茅根。那白茅根的緊緊相連,符合他統一六國的雄心。
詩和遠方,都是嬴政向往的。
茅性之美:荑是茅草初生的嫩芽
在茅蒙同時代,還有一個茅姓者影響過嬴政,那就是齊國人茅焦。不過,這種影響,帶著僥幸。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十年,相國呂不韋坐嫪(lào)毐(ǎi)免。桓齮為將軍。齊、趙來置酒。齊人茅焦說秦王曰:‘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後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後於雍而入鹹陽,複居甘泉宮。”
記載很簡短,信息量卻很大。
當初,宰相呂不韋執掌朝政,把自己的門客嫪毐裝扮成宦官推薦給太後趙氏,嫪毐與太後生了兩個男孩,並打算用其中之一取代嬴政。嫪毐還在太後的不斷關照下,獲得了僅次於呂不韋的權勢:被封為長信侯、得到河西太原郡的封國和其它不計其數的獎賞、家有奴仆和食客數千人等。在一次跟人喝酒吹牛時,嫪毐竟把自己是嬴政假父的事說了出來。有人便通報給了嬴政,嬴政大怒,要殺嫪毐。嫪毐就先發制人,竊取玉璽,發動叛亂。嬴政果斷平叛,當場殺死數百人,將嫪毐車裂並誅滅其家族,將兩個同母異父的弟弟殺掉,將太後貶入雍城棫(yù)陽宮。不過幽禁母親這件事,被許多大臣認為大逆不道,紛紛進言,但被嬴政嚴厲處罰。
茅焦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這是公元前237年。茅焦勸說嬴政接回太後,理由是:秦國正以奪取天下為大事,如果大王有流放太後的名聲,恐怕其他各國諸侯會因此而背棄秦國。嬴政思慮良久,接受了茅焦的意見,把太後從雍城接回鹹陽,仍住甘泉宮。
真是運氣了茅焦啊。其說辭,並沒有特別之處;其口才,也不見得有多好,然而,他不但說服了嬴政、沒有被殺,還被尊為上卿。要知道,在茅焦之前,有27個進諫者都被嬴政殺了。
如此全身而退,莫不是因為姓了茅?也許,當茅焦出現,嬴政的腦海中閃過白茅輕舞飛揚的畫面,那畫面凝聚的,是記憶深處永遠不會忘懷的光。在被接回秦國前,年幼無助、常遭欺淩的嬴政和母親在趙國相依為命的時候,處處可見白茅。嬴政對茅姓的善待,大約是從想到白茅、見到茅焦時開始了。
嬴政接回太後時,又恰逢白茅成熟飄搖。見證過慈愛、溫暖、良善,也銘記了苦難、背叛、離別,白茅的百感交集和萬千思緒,應該和嬴政一樣吧。只是,有些失去,真的就是永不再來。
其實,白茅最叫人惦記的,是她的自然之美。這份美,細揚著令人陶醉的氣息,“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那《詩經·衛風·碩人》中的女子呀,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多白潤。荑的本義即是初生茅草的嫩芽。若是得到美麗女子贈送的白茅,那就更加令人回味無窮了,《詩經·邶風·靜女》裏,可不就是這般深情的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遠自郊野贈柔荑,誠然美好又珍異;不是荑草長得美,而是美人相贈情意濃啊。
於是,當白茅於東風中翦翦擎擎的時候,天蒼野茫的意境也寂然呈現。那份遼遠與清雅,令人心潮澎湃。
茅姓亦如是。
(原標題:以茅為姓 洵美且異)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管弦
流程編輯:L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