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e  

收藏本站

電腦請使用 Ctrl + D 加入最愛
手機請使用 收藏
關閉

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老饕

夏至,中醫師建議:養生著重健脾祛濕調養心神


字體大小:
2021年6月23日 -
:     
 

人民資訊

人民網人民科技官方帳號

欄目:新聞

點擊在線收聽語音版

6月21日是夏至,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由於嶺南地區具有夏季高溫濕熱的氣候特點,因此人體極易受濕熱邪氣的侵襲,常常是“無病三分虛”,容易出現疲倦乏力,頭身困重、心煩不安、食欲不佳的症狀。日前,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黃娜娜副主任醫師表示,夏至養生應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征,留心守護陽氣,著重健脾祛濕,調養心神。

中午適當小憩有利於補充精神

黃娜娜醫生表示,起居方面,夏至作息宜“夜臥早起”,這裏的夜臥,並非熬夜,建議23點前入睡,早晨5點左右若能自然醒,可以起床活動,若繼續睡懶覺,起床後反而容易頭昏腦漲。夏季中午溫度高,不宜外出活動,按照中醫子午流注的觀點,11~13點為午時,此時氣血流注心經,為人體“合陽”之時。所以,中午適當小憩有利於補充精神,午睡以15~30分鐘為宜,不宜過長。夏日炎熱,腠理開泄,人體多汗,易受風寒濕邪侵襲,因此衣衫要勤洗勤換,禁穿濕衣,此外睡覺腹部一定要蓋好,更不宜夜晚露宿。在有空調的房間,應及時增加衣物,不宜長時間貪涼。此外,納涼時應遠門窗之縫隙,以免過道賊風侵襲,患得陰暑症。

“在飲食方面,天氣日益炎熱,很多人開始吃冷食,如冷飲、冰鎮食品、涼拌菜等。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和做法。”黃娜娜醫生表示,心主表,腎主裏,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食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另外,隨著氣溫升高,食物極易腐敗、變質,腸道疾病多有發生。因此,一定要講究飲食衛生,謹防“病從口入”。

黃娜娜醫生表示,夏季降雨增多,加之氣候炎熱,人長時間呆在空調房裏身體機能有所下降,人最易出現脾虛濕困症狀。因此在飲食上應以易消化、清淡、溫軟的食物為主,盡量少吃生冷硬或肥甘厚味的食物。宜多食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苡仁、豬苓、澤瀉等材料煲成的湯或粥,多食西瓜、黃瓜、絲瓜、冬瓜、苦瓜等應季果蔬。若不慎貪涼出現熱傷風的症狀,如發熱惡寒、鼻塞流涕、頭痛或頭脹、惡心嘔吐、食欲下降、全身乏力,腹痛腹瀉時可及時服用藿香正氣水(液)緩解,若症狀不見緩解,則要及時就醫。

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

黃娜娜醫生表示,夏至運動宜遵循“少動多靜”的養生原則,以免運動過強汗出過多導致陽氣外泄。運動時,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一定要掌握好強度。若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鹽開水或綠豆鹽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水、冰水;不要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黃娜娜醫生指出,夏屬火,與心相應,人們在夏天除總感覺昏昏欲睡,無精打采外,還容易出現心煩胸悶的症狀。這主要因為夏季氣溫升高後,人體皮膚血管和毛孔擴張,皮膚血流量會大增,供應大腦的血流量就會減少,大腦為了自保,就會降低興奮性,人就易產生頭昏困倦心煩等症狀。因此夏至應要重視心神的調養。

嵇康《養生論》說,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這裏指出了“心靜自然涼”的夏季養生法。黃娜娜醫生表示,即在情志方面要注意保持“心靜”,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戒躁戒怒,保持心氣平和,做到“心靜自然涼”,保持心情順暢。

◆中山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文+/記者 周映夏 通訊員 黃琳

◆圖/孫俊軍

◆編輯:詹琪琳

◆二審:張鵬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本文來源:中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