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老饕
字體大小:
2022年2月03日 -
:
作者:體檢主任之家
血糖是指血中的葡萄糖,葡萄糖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正常情況下血糖過高或是過低都對身體有傷害。血糖過高就有導致糖尿病的風險,血糖太低又會導致低血糖,嚴重者甚至會有暈厥的情況,所以要使血糖保持在一個正常範圍裏。
正常空腹血糖為3.89-6.11mmol/l;空腹血糖≥7.0mmol/l診斷為糖尿病;空腹血糖≤2.8mmol/l為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值是體現病情的重要指標,如果沒有把血糖降下來,任其日常代謝升高,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糖尿病患者血糖過高時,會導致酮症酸中毒,主要是因為血糖增高使脂肪分解增加,脂肪酸在肝髒經氧化產生大量的乙酰輔酶A,由於糖代謝紊亂,乙酰輔酶A不能進入三羧酸循環氧化功能,而縮合成酮體。
提問
說到血糖的值,人們都普遍想到糖尿病患者。那麼只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高低才值得重視嗎?
不!與血糖有關的疾病不止是糖尿病。
換句話說,沒有患糖尿病的一些特殊人群或者其他疾病的患者,其血糖的測定、血糖的值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也需要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
案例經過
我院收一病人,女,14歲,因家族有糖尿病史,且本人食量較大,懷疑為糖尿病,父母帶至某院查體。經測試,血糖升高,又進一步做了其他一系列檢查,結果不為糖尿病,而是利二氏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
所以,並不是只有糖尿病患者才需要測血糖。
什麼是利二氏綜合征?
利二氏綜合征是多囊卵巢綜合征,一種內分泌相關的婦科疾病。最重要的表現是排卵異常、卵巢的多囊改變。患者常為青春期及生育婦女、多毛人群、肥胖人群,及腎上腺功能異常人群等。其中上述即為青春期和肥胖人群,有血糖升高的表現,並發疾病也可能為II型糖尿病。但是上述為肥胖者不符合II型糖尿病,所以血糖升高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了。
多囊卵巢綜合征是育齡期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一般認為,在育齡婦女中的發病率約為6%~10%。目前,我國尚缺乏全國性、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結果,確切的發病率還不清楚。
多囊卵巢綜合征也需要測血糖?
要的!患上了多囊卵巢綜合征,很有可能會引起血糖升高。
因為多囊卵巢綜合征是以持續性無排卵、高雄激素,或胰島素抵抗為特征的內分泌紊亂症候群。多囊卵巢綜合征時,由於胰島素抵抗維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機體代償性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形成高胰島素血症,容易導致血糖升高。
如果血糖偏高不多,可以通過食療調整飲食結構。多吃一些低脂肪、低糖的食物,能夠有效的控制血糖,維持營養均衡。還可以多吃一些高纖維和高蛋白質的食物,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促進新陳代謝,從而提高胰島素,降低血糖。如果血糖很高,就需要胰島素治療。
那麼還有哪些疾病也需要測定血糖呢?血糖的值和糖尿病又有什麼聯系?
慢性胰腺炎
胰腺炎是由於胰酶在胰腺組織內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導致胰腺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出血、壞死,這些病理改變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和胰島素分泌減少,引起血糖升高。
胰腺與血糖息息相關,那麼,慢性胰腺炎會導致糖尿病嗎?
慢性胰腺炎是一種慢性進展的炎症,會對胰腺的內外分泌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所以慢性胰腺炎可能會誘發糖尿病。慢性胰腺炎患者需要進行血糖測定以及胰島素水平檢查,以明確胰腺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如果確診糖尿病,則需要盡早治療。
肝硬化
肝硬化是在肝細胞廣泛壞死的基礎上產生肝髒纖維組織彌漫性增生,形成結節、假小葉,進而使肝髒正常結構和血供遭到破壞,是由於不同的疾病因素長期作用於肝髒而導致的一種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的肝病終末階段。
肝硬化患者的正常血糖指標空腹為3.9~6.1mmol/L。在肝硬化患者的病情進展過程當中,餐後血糖升高有可能出現肝源性糖尿病的發生。肝髒是儲存肝糖原的地方,當體內血糖過低時會分解肝糖原;當體內血糖過高時,會把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肝糖原。肝髒是葡萄糖代謝的重要器官,當其功能因各種肝病而受損時,往往會影響正常代謝。
肌痙攣
肌痙攣患者出現血糖升高不是因為伴有糖尿病,而是可能並合出現電解質紊亂,出現電解質紊亂就會出現抽筋的現象,從而使血糖的測定升高。可以口服氯化鉀緩釋片,或者口服氯化鉀溶液進行治療。
妊娠期孕婦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女性在懷孕前血糖正常,懷孕後血糖增高的現象。妊娠期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1-5.6mmol/L,餐後一小時的血糖一般不超過10mmol/L,餐後兩小時的血糖一般不超過8.5mmol。
由於懷孕後胎盤分泌的胰島素酶、激素胎盤生乳素、雌激素等增多,拮抗胰島素的降糖作用使得血糖調節障礙,血糖增高。另外,孕婦進食增多,特別是高碳水、高脂肪、甜食、高糖分水果等進食較多,同時多數孕婦缺乏運動,能量消耗減少,故很容易出現血糖升高。
總結
血糖測定時,並不是只有糖尿病患者才會血糖升高,而是結合多種病因都需要做血糖的測定。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一定會高,但是血糖高的患者不一定有糖尿病,要對症下藥,有問題及時問醫生。
文章來源:檢驗醫學網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