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汽車
字體大小:
2020年10月04日 -
:
看似只是驅動總成的變化,卻已經注定了改變。
文/《汽車人》吳毓
從傳統燃油車到純電動車、氫燃料電池車,不僅是驅動形式的革命,更是在開拓一片新大陸。
在特斯拉Model Y開始交付的6個月後,BMW iX3宣布預售價格,二者的尺寸級別、驅動形式相同,但造車邏輯、用戶人群、溝通語言卻完全不同……
在9月下旬開幕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既有奧迪、福特、日產等傳統車企以品質安全為賣點進入電動車市場,也有領克、小鵬以超長續航為旗幟在電動車市場構築“護城河”。
在這片“新大陸”上,初創車企是“原住民”,不僅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建立新的遊戲規則;傳統車企成了“闖入者”,需要學習新語言適應新規則,以免在叢林荒漠中迷失。
不同的價值觀
電動車市場是一片陌生的“新大陸”,運行著另一套價值體系。
在英國媒體所做的一次性能評價中,特斯拉Model 3通過類似Autokhana賽道時的速度遠低於阿爾法·羅密歐Giulia,但總用時卻僅稍遜於後者——Model 3完全依仗電動機的直線加速優勢而“抹平差距”。
雖然Model 3的提速優勢集中於最初的400米內,但已足夠應付AutoKhana的挑戰。隨後出場的梅賽德斯-AMG C63和BMW M3也遇到了相似的“窘境”,總計時成績落後於Model 3,完全沒有在傳統燃油車市場的無限風光。
“起步凶猛”是電動車的基本能力,長續航、快充電則是電動車用戶的普遍“剛需”,初創車企多會聚焦於這兩點而投入資源,進而獲得目標用戶的認可。
傳統車企自2019年起陸續發布純電動車型,但產品的研發、標定邏輯仍嫌保守,很多具有綜合性能、品質優勢的純電動產品,續航里程僅是400公里-500公里,提速性能也未見明顯提升(相比燃油車),在用戶層面的篩選中輕易就處於下風。
一位在德系車企任職的工程師說,試驗室驗證以及實路測試的結果已經證明,即使不考慮簡單增加動力電池的數量,做到更高的續航里程也並非難事。但基於現階段的企業戰略,續航里程的設置與標定更傾向於“保守”。這背後,有動力電池的能量冗餘、可靠性提升,還有車輛的安全性考量……但很少能為消費者所知。
在華晨寶馬動力電池中心II期的總裝車間裏,采用鎳鈷錳配方的第五代高壓動力電池已在井然有序地生產。比錄像帶稍大的電芯,18個/22個組合成一個電池模組,6個電池模組與控制單元、冷卻單元一起被封裝在鋁制外殼裏,為在沈陽本地生產、供應全球市場的BMW iX3提供動力。
為了保證純電動BMW iX3的安全,除了電芯塗絕緣漆、貼絕緣膜,有獨立溫度傳感器監測,遇到車輛長時間停放,系統還會自動調平各電芯間的電壓(避免電壓差導致熱量失衡)。采用6系鋁(含鎂與矽的鋁合金,耐腐蝕、抗氧化)制造的電池包外殼已經成為車輛底盤的一部分,承擔強化車身強度的職能。
打開電池包後可以清晰地看到:電池包的鋁框架極其粗壯,工程師似乎完全忘記輕量化的原則;電池包內部也沒有填滿,電芯模組與電池包框架之間留有大約10厘米的緩沖空間……可以說,每一項設計都是以電芯安全為前提。由於超量的安全設計,使得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已經低於三元鋰電池的平均水平。
在華晨寶馬的制造體系下,即使因此降低電池包的能量密度,即使相比競品不能做到動力性能領先,安全與品質始終是制造的第一原則。這或許是一種執念,與“新大陸”的價值觀相悖,卻是傳統車企不可顛覆的底線。
相比之下,初創車企並不苛求產品100%完美,更趨近軟件工程師的邏輯:承認Bug始終存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
曾有北美消費類媒體測試特斯拉Model 3後評價,該車的緊急制動性能與用戶控制界面存在嚴重問題。而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回應:Model 3的制動性能已被普遍證明優秀。如果存在車輛差異,可能僅是固件優化的問題,可以通過FOTA更新來解決。
除了將FOTA固件升級作為“殺手鐧”,特斯拉還在盡力削減傳統按鍵、旋鈕的數量,代之以巨幅的電容觸屏。這一控制方式的轉換,不僅減少了硬件的采購數量與裝配環節的出錯幾率,更是為生產效率提高、控制線路減重奠定基礎。
雖然12.3英寸、15.6英寸的觸屏已經漸成車輛的標配,但傳統車企仍然傾向於實體旋鈕按鍵。一位服務於美系車企的工程師告訴《汽車人》,駕車時調整空調、車窗以及天窗都是高頻度操作:如果需要解鎖屏幕、返回主頁,才能找到空調或天窗系統的控制頁面,意味著用戶的目光長時間專注於屏幕,而非前方的道路,其中的潛在風險可想而知。
傳統車企在努力優化純電動產品,其產品邏輯、推廣原則仍是基於傳統燃油車的制造與銷售經驗。在電動車這片“新大陸上”,初創車企的語言、邏輯已在自我迭代——如外科手術一般“切除”產品痛點、似電視購物一般“安利”科技應用,無疑是最巧妙的心理暗示,令使用者內心的優越感油然而生。
聽巴赫還是周傑倫、喝手沖咖啡還是陳年普洱、雇小時工還是用掃地機器人、打開蘋果筆記本還是聯想電腦……本質上僅是個人喜好,但形式上卻被分出高下,甚至變成標榜的工具。在汽車行業,應用層面的科技賦能,正在形成新的鄙視鏈。
不同的賦能環
因不滿筆記本電腦的電池表現,特斯拉的兩位創始人馬丁·埃伯哈德與馬克·塔彭寧動手研發高性能、長續航的鋰離子電池。看到通用汽車召回並銷毀所有EV1純電動車後,已經在動力電池領域略窺門徑的他們創建了特斯拉。埃伯哈德就曾說過,特斯拉的核心技術就是電池、軟件和專用電動機。
或許出乎很多人的認知,特斯拉的首款產品並非Model S,而是基於蓮花Elise車身、裝備自研動力電池的純電動Roadster。雖然這款跑車的售價接近10萬美元,但提速凶猛(從靜止加速到60英裏/小時用時不足4秒)、續航可達245英裏(約394公里)……即使在今天,這一性能表現也堪稱卓越。
在聖塔莫尼卡機場亮相後,喬治·克魯尼(第72屆金球獎獲終身成就獎)、Dennis Haysbert(電視劇《24h》中飾演黑人總統戴維·帕爾默)、Jeff Skoll(eBay首任總裁、電影制片人、億萬富豪)……成為Roadster的首批用戶。
在傳統車企看來,這款純電Roadster甚至還沒有達到商品車量產的品質下限,就被已經掘到人生首金、新晉矽谷Icon的埃隆·馬斯克帶進洛杉磯的名流圈,簡直不可思議。但正是這輛“試水”之作,使幾位創始人初窺電動車市場的秘密:續航里程+創新標簽。
今天,獵鷹9號火箭以及膠囊狀的太空船、頭骨上的Fitbit(一種穿戴式健康記錄器)、為Tham Luang洞穴救援而建的救援吊艙……從不同維度為馬斯克及特斯拉貼上了創新科技的標簽。
客觀地說,特斯拉的銷售業績,更多依靠汽車領域之外的品牌賦能。相比之下,而傳統車企進入電動車市場,曾經引以為傲的造車歷史、百年文化、品牌積澱已經幾近清零,必須找到新的高點。
一塊帶有DLC雙鈦太陽能板+鈦合金表帶的佳明Fenix 6旗艦版手表售價9680元,而采用Fauve棕色、Barenia皮革的Apple Watch Hermès表帶標價3999元……如果勞力士推出標價萬元、安裝GPS芯片的“鐵三”表或其它健康穿戴設備,能否撬動“佳明”、“松拓”的市場,能否獲得Apple Watch用戶的青睞?
傳統機械手表的用戶會在意陀飛輪與能量存儲,在意日內瓦打磨與鵝頸微調,在意汝拉山谷內的狹小工作室與傳統匠人的手工調整;但購買電子表的用戶卻沒有這些情懷與挑剔,他們需要的是快速完成衛星定位,精確記錄每一次觸地、每一次劃手,將攜氧能力、踏頻功率甚至Swolf的計算更加精准……
這與電動車市場的選擇何其相似?
在這片新大陸,用戶人群已經完全不同。排除因為號牌的制約而被動選擇電動車的購買者,電動車市場的“真實”用戶是一群樂於嘗試新鮮事物、對世界始終保持好奇心的人群,也是一群從理性出發、行務實選擇的人群。
他們並不缺少消費實力,但他們會從新的維度考量產品的附加值。他們對於歷史傳承“不屑一顧”,對於創新應用熱情擁抱。
看似只是驅動總成的變化,卻已經注定了改變。(文/《汽車人》吳毓,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獨家原創稿件,版權為《汽車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