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的世界 優質文選 美食
字體大小:
2020年9月06日 -
:
職員,歷史達人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原文化隨著移民進入古雷州地區, 並與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交融匯合,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區域文化,在南粵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廣府文化、潮州文化以及客家文化並稱廣東四大文化。
在雷州獨特的區域文化中,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狗信仰習俗,以及被譽為“南方兵馬俑”的石狗,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但令人遺憾的是,鬥轉星移、曆盡人間滄桑的石狗今雖猶在,但崇狗習俗早已蕩然無存。在今天的雷州,“白切狗肉”已成為大排檔上的美食,不禁令人唏噓。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南方兵馬俑”,雷州石狗的前世今生,以及獨一無二的石狗信仰習俗。
雷州先民為什麼會有崇狗信仰?
獠人處於嶺表海外,射生為活,吞噬昆蟲。——《峒溪纖志》
自嶺而南,當唐虞三代蠻夷之國,是百越之地。——《通考輿地考》
雷州半島屬於百越之地,半島先民自然就是“百越”人了(隋唐時又稱為“俚僚”人)。“百越”的共同祖先是傳說中的 “盤瓠”,而“盤瓠”就是神話中的神犬,所以,雷州先民們崇狗就是崇敬祖先了。另外,崇狗習俗也與狗在雷州半島的特殊作用有關。
1、崇狗信仰起源:遠古神話
黑狗白頭,長耳卷尾,龍也。”——《白澤圖》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人就已經開始養狗了。
此後,人與狗在相互依存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產生了崇狗意識。以致人們將狗與龍相提並論,並將人與狗之間的故事形成了神話的傳話,代代相傳。
在關於狗的神話傳說中,晉·幹寶《搜神記》中所記載的“盤瓠”神話故事,可以說是雷州崇狗習俗的起源。
傳說在帝(五帝之一)時期,有一位老婦人從耳朵裏掏出一條奇怪的蟲子,把蟲子放在盤子裏,用瓠(葫蘆)瓢扣上。蟲子竟變成了五色神犬。因為神犬是在瓠瓢中長大的,所以取名。
一次.盤在一場重大戰役中立了大功,於是,帝嚳就將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此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夫妻移居山林,並開枝散葉,成為“百越”人以及苗、佘、瑤、俚、侗、壯、佤等民族的始祖。這就是“女配槃瓠”的神話傳說。
事實上,以狗為圖騰的佘族,至今仍傳唱著《狗皇歌》。而同樣以狗為圖騰的雷州先人,則更進一步,形成了獨特的石狗文化。
2、狗是雷州先民不可缺少的幫手
雷州半島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地處亞熱帶,古時候蠻煙瘴地,人口稀少,熱帶植物茂盛。平時蛇、蟲、猛獸經常出沒(解放前雷州還有老虎出入),不僅對雷州先民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就連一般家禽、家畜也深受其害。
由於熱帶植物茂盛,導致在作戰時,我方不易察覺敵人的動向,往往在敵人抵近時才發現,從而使我方處於手忙腳亂的被動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家狗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狗嗅覺靈敏,聽力是人類的16倍,而且,狗平時都是處於淺睡狀態,一有風吹草動它就會驚醒,並即時發出警告。另外,狗的紀律性強,服從指揮,容易養活,不畏強敵……。
總之,狗就是雷州先民的最佳搭檔。有了狗,雷州先民才不怕蛇、蟲甚至是猛獸;有了狗,雷州先民才能防賊防盜防敵人。
久而久之,雷州先民在潛意識裏將狗當成了無所不能的神。當他們遇到自然界中出現的無法解釋或制服的怪異現象時,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無所不能狗。因此,石狗就應運而生,成為先民們祈求保佑、寄托美好願望的圖騰。
3、生殖崇拜
狗不僅生殖能力強,而且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強,小狗存活率高。所以,崇狗也是雷州先民們祈求多子多福,保佑小孩平安長大的需要。
事實上,現存就有部分是體形高大威猛、帶有碩大生殖器的雷州石狗,這明顯就是用於生殖崇拜。
另外,雷州半島還有管小孩叫“狗仔”的習俗,就是希望小孩能像小狗一樣,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綜上所述,雷州先民的崇狗信仰由來已久。首先是通過神話傳說,雷州先民們相信自己是“狗的傳人”,因此,崇狗就是崇祖;再者,狗對雷州先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搭檔,久而久之,雷州先民在潛意識裏就將狗當成了無所不能的神,此時,崇狗就是崇守護神;其次,崇狗也是雷州先民祈禱繁衍生息的願望,即生殖崇拜。
雷州石狗進化史:從嚴肅的“部落圖騰”到充滿喜感的“司儀寵物”
雷州石狗因“女配槃”的神話傳說而誕生,並成為雷州先民的部落圖騰。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認知的提高,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雷州石狗的用途也隨之發生變化。
1、石狗是對抗自然力量的
“部落圖騰
”
州舊有猖、猹、峒獠與黎。……——《雷祖志》
古代百越族中的俚僚、僮人,都是黃帝的親族,他們從黃河中下遊南遷,一部分移徙至雷州,成為雷州先民。雷州先民們出於對電閃雷鳴、台風等自然力量的敬畏,加上受神話傳說的影響,就逐漸將狗作為部落圖騰。
此時。雷州先民們供奉石狗,是為了對抗自然力量,祈求平安。
2、石狗是
“部落圖騰
”+“萬能之神”
業捕獵,養有九耳異犬,耳有靈機。每出獵,皆卜諸犬之耳。一耳動則獲一獸,二耳動則獲二獸。……——《雷祖志》
雷州半島特殊的自然條件,以及古人低下的生產力,對雷州先民的生存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家狗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它們能戰鬥能看家護院能禦敵,還能打獵。"九耳神狗"的神話傳說,就是古人對狗認知的最好反映。
因此,狗在雷州先民們眼中的地位得以上升,成為無所不能的“部落圖騰”+“萬能之神”。
3、石狗成為
“部落圖騰
”+“萬能之神”+“送子福神”
合浦郡(隋朝雷州屬合浦郡)統縣十一,戶二萬八千六百九十(平均每縣戶二千六百零八人)。——《隋書》
古代的雷州,蠻煙瘴地,人口稀少。而狗不僅繁殖能力強,而且小狗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強。因此,雷州先民便將石狗當作送子福神。
古時候,還沒有子孫的人家,一定會提著香茶、紙錢誠心向石狗求乞子嗣。它日若得貴子,就取名“狗仔”或“狗生”,一年後還要答謝石狗神,祈求其保佑孩子健康成長,聰明伶俐。
4、隨著時代的變遷,石狗轉型為充滿喜感的“司儀寵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浪淘沙。
唐五代之後,中原漢人與閩南人大量遷入雷州,隨之而來的文明與宗教信仰對雷州先民影響極大,並逐步為雷州先民所接受。此後,雷州的文化逐漸多元化,宗教色彩更加濃厚。
宋朝時期,名臣寇准、李綱、胡銓、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叟等人先後被貶到雷州或途次雷州,也帶來了最先進的中原文化。
隨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異軍突起,成為過江猛龍。寺廟、道觀逐步取代了石狗廟,石狗被迫走出廟觀,逐步轉型為守護神(石敢當、門神),被安置在門口或寺廟、道觀門口。反又逐漸被安置在村口、路邊、巷頭,以守山坡、江河、墳地等。而在外觀造型上,石狗也一改之前凶惡的形象,變成了面帶微笑、富有喜感的獅子造型,成為“司儀寵物”。
石狗從最先的部落圖騰,變身成無所不能的“全能之神”,後隨著佛教及道教的崛起,石狗在雷州先民心眼中的地位下降,被迫轉型成為“司儀寵物”。
事實上,石狗在雷州地位的變遷,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表面上看,石狗地位的沒落是佛教及道教的入侵造成。實際上,這是中原優秀文化對地方區域文化的一次完勝,建立在神話基礎上的石狗信仰,無法與以儒、釋、道為主體的中原文化相抗衡。
隨著石狗信仰的淡化,曾經是雷州先民好搭檔的家狗,也不可避免地走下了神壇。
狗信仰消失,家狗成為大排檔美食
狗肉,可安五髒,補絕傷,輕身益氣,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填精髓。——《本草綱目》
一獻之禮既畢,皆坐而飲酒,以至於醉,其牲用狗……——《禮記·王制》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吃狗肉的記錄,同時,古人也清楚狗的藥用價值。
而隨著中原漢人大量遷入雷州,中原的習俗也隨之進入雷州,其中就有吃狗肉的習俗。
雷州半島崇狗信仰的淡化,使狗走下神壇;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雷州半島面貌一新,不再是以前那個蠻煙瘴地,人口稀少之地。相對應的,狗已不再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搭檔了。
進入現代後,石狗成為了文物,家狗徹底風光不再。
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家狗,除了給主人看家護院之外,還成為了大排檔上的美食,美其名曰“白切狗”。不過,或許是雷州人心裏有愧,就共同遵守著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狗肉不上桌”。所以,在雷州半島,你要吃到狗肉,就只能到大排檔吃。這也許是對“崇狗信仰”的最後堅持吧!
結語
雷州先民受到“女配槃瓠”神話傳說的影響,開始了對狗的圖騰崇拜。並使其逐漸成為先民們在生產、生活中所認同共識的圖騰,從而使狗圖騰崇拜最終成為雷州石狗文化的源流。
雷州石狗是雷州先民狗圖騰崇拜的必然產物。
在特定的歷史及地理條件下,雷州石狗是雷州先民們生存的信念,是他們心目中獨一無二的“萬能之神”。
但隨著以儒、釋、道為主幹的中原文化強勢來襲,崇狗信仰逐步邊緣化。而石狗也逐漸從圖騰轉型成為路口石敢當、門口司儀。
滄海桑田,世事難料。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知的提高,崇狗信仰已徹底成為過去式。而雷州石狗也進入了博物館,成為被研究的對象;昔日在雷州風光無限的家狗,則成為雷州人大排檔上的美食,令人唏噓。